本着中国音乐学院要建设成为“中国民族音乐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传统音乐信息和科研基地,中国传统音乐对外交流基地”的宗旨,为获取丰富而宝贵的民间音乐创作材料,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灵感,2013年8月20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采风团一行20人抵达宁夏银川市。此行的主要成员是2010级作曲系全体同学,非常荣幸的是此次由赵塔里木院长亲自担任采风指导,带队老师还有刘青、禹永一、刘诚和罗麦朔。这次采风不仅为同学们积累了大量的宁夏特色音乐的素材,也带给同学们心灵上的震撼。
第一天参观中华回乡文化园。一到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回族伊斯兰教清真寺,她宏伟壮观并充满异域风情。在清真寺里我们听到了回族伊斯兰教唱诵《古兰经》,当那纯净虔诚的美妙人声回荡在圆拱型金碧辉煌的大厅时,每一个人的心灵都瞬间沉静下来,仿佛此刻与天地对话,与远古对话。在回乡文化园里我们还看了具有特色的回族礼仪、婚俗等歌舞表演,口弦表演者为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让同学老师们对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有了更多的了解。
8月21日,出发前往平罗县,拜访泥哇呜的第四代传人杨达吾德老师。观看烧制泥哇呜的窑,不同种类的泥哇呜,同学们还兴致勃勃地跟杨老师现场学习制作泥哇呜,随后杨老师还带着同学们一起吹着自己制作出的泥哇呜,探索民间乐器的奥秘和神奇。
平罗县还有一所古老的北武当寺庙,珍藏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北武当庙寺庙音乐“渣渣子”。“渣渣子”是一种佛教音乐的记谱方式。佛教协会会长徐建业已成为传承了“渣渣子”念唱演奏技艺的极少数人之一。
在接下来几天的行程里,参观了同心县文化馆,当地的民间艺人现场演唱宁夏特色的“花儿”,《模样咋这么俊来》,《送大哥》,《珍珠倒卷帘》,《五哥放羊》《上去高山望平川》《割韭菜》(小调)《绣荷包》《孟姜女》等。随后看到了剪纸艺术这项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让我们叹为观止。
第二天一早,我们在去下一个采风地点的路途中跟当地的两位民间艺人学习了两首山花儿,当我们自己可以演唱山花儿时,我们感觉跟她更亲近了,那种或甜美或俏皮或凄苦的感受触动我们的心灵。当天最让我们兴奋的是,在田野山间听当地人唱山花儿,此刻歌声在大自然中回荡,远处的山,近处的田埂,抬头的蓝天白云,低头的青青绿草,仿佛被歌声赋予他们生命的活力,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是这一山一水孕育了民间音乐这个瑰宝。最终我们情不自禁与当地人老百姓一起歌唱,在山与山之间高歌,同学们感受到音乐的真正魅力。
在这清凉的夏末,我们徒步进入了六盘山区,此时的山中绿树成荫,山泉清澈,沁人心脾。同学们也体会到当年红军翻越六盘山时不畏艰难,勇往向前的精神。在去六盘山的途中,我们还参观了王洛宾纪念馆,王洛宾的一段话让我们记忆犹新,“一个青年人问我,一个人只能活100年,怎能定500年的计划?也许这是艺术生命计划,要写出最好的歌,让大家传唱500年。”
时间总是过的很快,离开前我们在银川与当地文化厅的领导召开了此次宁夏采风座谈会。会议上,文化馆的靳馆长阐述了自己对接下来同学们创作歌曲的期望和宁夏文化传播的目标。同学们踊跃提问,发表感言,大家有信心可以汇集这次采风的感受并用到接下来的创作中去,给宁夏人民呈现一首首可以传唱和满意的好作品。
在宁夏的这几天虽然短暂,但每一位同学都被这奇特的地貌、多元的文化、神秘的历史而深深的吸引,并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去用心体会。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把这次采风的每一个感受和每一次感动都化作音乐,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来回馈那片热情的土地,和在那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可爱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