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5年来,丁爱萍一直在丈夫的陪伴下辛勤制谱
她本是歌唱家,25年前因患“不死的癌症”强直性脊柱炎,失去了上台表演的机会,但她乐观面对,转至幕后做电脑制谱,为江城音乐演奏者储备着“音乐粮仓”。她叫丁爱萍,是湖北省歌剧舞剧院退休员工,25年来她制出交响乐谱千余首,作品受到多位国家级业内精英认可,央视青歌赛也慕名请她制谱。日前,记者来到丁爱萍家中,对其进行专访。
止疼药维持15小时制谱工作
电脑前,丁爱萍艰难坐下,将拐杖放在椅子旁,手指熟练地操作,空白的五线谱上,很快便密密匝匝布满音符,按下试听键,民族交响乐《大宅门》的旋律响起,格外浑厚动听。
坐在记者面前,行动不便的丁爱萍曾在舞台上风光无限,她曾是一名歌剧演唱家。25年前,天降横祸,她患了强直性脊柱炎。“当时连死的心都有。”丁爱萍说。记者了解到,该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严重者浑身疼到不能弯腰、不能低头、嘴巴不能完全张开、行走不便,连衣服都没法自己穿。但她很快调整了心态,转而学制谱。
起初“转行”,丁爱萍是为了给在同单位上班的丈夫房小速分担工作。她说,当时国内大部分乐团还在用手抄乐谱,比较慢,易出错,不如国外电脑制谱规范。于是,在丈夫的支持鼓励下,她开始研究电脑制谱技术。
这是一种类似工匠式的工作,对健康的人来说也异常辛苦。因交响乐由很多个声部组成,制谱者要把总谱“化整为零”,打成一个个分谱,方便每个演奏者“照谱演奏”。而要做好制谱工作,要求制谱者有熟练的乐理知识和超凡的耐性。丁爱萍靠吃大剂量的止疼药,每天坐在电脑前约15个小时,不懈地进行这项工作。
专业制谱受央视青歌赛青睐
房小速告诉记者,近15年来,省歌交响乐团演奏的乐谱绝大部分是丁爱萍制作,在当前全国知名交响乐团普遍向国外购买电子曲谱的现状下,丁爱萍为团里节约了大量费用。“乐团成员都知道,缺什么乐谱,就打电话问丁老师,她肯定有。”中央歌剧院院长、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俞峰,中国著名指挥家李心草,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杨力等,都对丁爱萍制作曲谱的规范严谨赞赏有加。去年,央视青歌赛还慕名请丁爱萍制谱。
近年来,随着制谱的经验积累,丁爱萍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音乐工匠”,她又朝音乐编配、作曲方向尝试。不少具有民族特色的室内乐谱在她手下诞生,如《绣荷包》、《茉莉花》、《小乖乖》等。前不久,她编配的管弦乐《春来》、小提琴和大提琴曲《对花调》等在湖北剧院演出。今年4月1日,美国南犹他州大学将举行丁爱萍作品音乐会。丁爱萍说,音乐装点了她的生活,未来她还会把制谱事业进行下去。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郑晶晶 摄影:记者叶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