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当迷笛、草莓等老牌音乐节在北上广等城市掀起音乐热浪时,以恒大音乐节为首的流行音乐节也在二三线城市扎根巡回,音乐节以一种亲民的姿态成为新的休闲方式。
2007年,中国只有4个音乐节,7年后这一数字变成了200个。
在音乐节不断泛滥、扩张的背后,它的支撑力量何在?
为了突出差异化,各大音乐节的成本不断上升,引发票价只涨不降,在一些地区原价100元的门票甚至可以被炒到400元到600元。草莓音乐节在五一期间占领京沪高地,凭借13个舞台、260组参演艺人提出“超级音乐节的概念”,但也付出了成本上升40%的代价。迷笛音乐节的举办成本涨幅也在20%,尴尬的是,北京迷笛三天的观众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
票价和演出成本间的不平衡,导致了许多音乐节面临着举办场次受限、周期短以及挑选演出城市的尴尬。
迷笛创始人张帆透露,迷笛所去的城市,并非主动扩张,即使有合作方,也要看当地市场培育有没有那么好,避免大量资金投入不能收回成本。也因为如此,演出档期和城市的扎堆现象就无法回避。
2014年仅上海一地的音乐节已超过50个,西安、武汉、成都等其他城市亦是竞争热点。相比之下,恒大音乐节则从二三线城市开始,以低票价、流行音乐为卖点,迅速找准角度切入市场。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