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袭银灰色袒肩长裙的郑京和在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中,微笑着走上东艺的舞台,我根本没有想到,她已经66岁了。
岁月催人老,青阳逼岁除。然而,在我的潜意识中,郑京和定格在了上世纪80年代我们刚知道她时唱片封面上那副英姿飒爽的模样。回想起来,改革开放初期,她是和卡拉扬、小泽征尔、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帕瓦罗蒂的唱片几乎同时进入中国的,很快赢得中国乐迷的喜爱。郑京和作为亚洲的女小提琴家跻身原先被欧美人垄断的弦乐世界,而且来自我们不太熟悉的韩国(那时尚称南朝鲜),令人啧啧称奇,进一步了解之后,则是赞叹和敬佩了。
郑京和的父亲是一位律师,但酷爱音乐;母亲粗通钢琴和吉他。双亲对音乐的这份爱传导给了家中的七个孩子,小时候他们全部学习音乐,成年后有六人以音乐为业。其中,姐姐郑明和成了知名的大提琴家,弟弟郑明勋是继小泽征尔、梅塔之后的又一位世界级亚洲指挥家。
郑京和6岁学琴,9岁时便在首尔爱乐乐团的协奏下登台演奏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一鸣惊人;13岁那年,父母将她带到纽约拜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加拉米安为师,三年后获得全额奖学金进入朱丽亚音乐学院深造;1967年,19岁的郑京和与同门师弟朱克曼一起参加列文垂特国际音乐比赛,并列首奖;1970年5月13日,她与普列文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轰动英伦,30场音乐会的演出如雪片般飞来,从此崛起于世界乐坛。
这份简历,也许会让人觉得郑京和星途坦荡。其实并非如此。在韩国念书时,她曾在梨花中学举行的初级小提琴比赛中遭到淘汰,为此羞愧难当。是母亲的鼓励让她从人生第一次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在欧洲成名之后,由于受到小提琴大拿斯特恩的打压,郑京和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无法进入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她拥有十分广泛的保留曲目,从巴洛克、古典派、浪漫派到现代风格的经典协奏曲,几乎都有录音,但她坦承,自己学习协奏曲的过程十分艰苦,毎个乐段都要谨慎认真地反复练习。可见,成功的背后是挫折、汗水和毅力。
郑京和的琴音华丽饱满,激情洋溢,具有男子般坚毅果敢的气质。然而,在36岁结婚生子之后,她的琴声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多了些柔婉妩媚的女性气息。两年前的暮春时节,在结束了滇西远征军之旅后,我来到大理老城。那天下午走进老街的图书馆大院,觉得有些累了,就在院子的长廊里坐下来休息,随手点开手机中存录的郑京和与腾斯泰特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这是她为人妻为人母之后的一款录音。高原明媚的阳光洒在长椅上的老人们身上,耳机里传出郑京和拉奏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抒情的第二乐章,琴声是那样地深情缠绵,柔肠百转,与和煦的春风一起温馨地围绕住了我……
经历了前些年的手指受伤、退隐教学之后,重新复出、站在舞台上的郑京和光彩不减,她的琴声依然宏亮精准,但多了份岁月赋予的温暖和沧桑。有意思的是,在下半场演奏巴赫的《恰空》时,她没有了前面的大幅度肢体动作,几乎是直立着拉完了这首小提琴圣经级的作品,也许是以此向这位“音乐之父”致敬,却让巴赫内敛的激情与高贵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66岁的小提琴女王,正在向她艺术生涯的第二个高峰挺进。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