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明发在秦腔传统剧目《太湖城》中扮演孙武时所表演的“打五雷碗”绝活儿,至今仍没人能做到像他一样。打五雷碗是将两只碗扣在一起,双手绕圈磨合,将左手的碗向舞台顶部的木梁抛去,等快落下时再将右手的碗抛上去,两碗在空中相撞击碎。“这一绝活是吕明发先生在月色下拿瓦片琢磨出来的,经过不计其数的练习,他抛的瓦片都能以螺旋状飞出并在半空击碎。”李志鹏说,此外,鞭扫灯花、抡麻鞭、五鞭连响等技巧,也都是吕明发熟稔于心的绝活,在秦腔舞台上堪称一绝。
爱了一辈子,唱了一辈子
“父亲是一个执着的人,爱了一辈子秦腔,也唱了一辈子秦腔。”吕明发的次子吕根义说。吕明发1923年3月出生于陕西宝鸡一个秦腔世家,1930年起随其父吕贵学艺,后又在凤翔风易社学艺、演出,1950年到凤翔县人民剧团工作,1982年退休后又被返聘。
“剧团就是他的家。无论演出旺季还是淡季,吕明发都是一路跟到底,即便遇到难得的假期也不回家,一个人跑到其他剧团去学别人的新戏,并把听到的戏都用笔抄回来。后来条件好一些,就用录音机录回来学习。”李志鹏告诉记者,1971年他曾在凤翔县人民剧团唱花脸,学艺20年,得到了吕明发的指导,感念至深。
据介绍,有一次,吕明发带领剧团下乡演出秦腔《伍员逃国》。当时天气寒冷,村里的舞台又刚用水冲过,演出开始时,舞台表面都结冰了。吕明发在演出中准备劈叉时,滑倒并把脚踝扭伤致脱臼,但他硬是一声不吭,坚持演完。下台后,他的脚肿得跟萝卜一样,只能用剪刀把厚底鞋剪破才勉强脱下来。
1982年从剧团退休之后,吕明发与吕根义一起生活。吕根义想着父亲终于可以打打麻将、喝喝茶,享享清福了。谁知,吕明发没几天就开始组织村民唱秦腔,又跑到凤翔县的戏校去当校长,同时坚持为村上的自乐班指导。看到年事已高的父亲依旧这样为秦腔奔波,吕根义不免担心,“但也没有办法,他太爱秦腔啊!”
严师传艺更传德
在吕根义的家里,现在还存放有许多父亲做好的和没做好的秦腔演出道具,如髯口、马鞭等。吕根义说,父亲退休后就喜欢做这些道具,还把这些作为奖励送给他的徒弟们。
吕明发一生培养的徒弟不计其数,相继将《临潼山》、《伍员逃国》、《太和城》等剧中西府秦腔的表演技艺风格传授于张宏达、唐国强等演员,为西府秦腔的传承作出了很大贡献。演员屈博阳学艺时才12岁,在吕明发的教授下,他凭借秦腔《伍员逃国》中“逃国”一折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
屈博阳之父屈建宏告诉记者,2010年,他编排秦腔剧《古城会》,带着3个学生登门拜访吕明发,希望得到“活关公”的指导。当时手头没有道具,吕明发便拿着一根棍子在院子里“武”了起来,一板一眼,亲自传授。“那个时候吕老已经88岁高龄了,做起示范来依然非常认真、到位。”屈建宏说,“吕老一辈子都很耿直,恰如他扮演的关公一样,大气。”
自正月起一直下乡演出的张宏达告诉记者,师父吕明发不仅教给他秦腔技艺,更教会他做人做事的道理。张宏达说,吕老对自己和徒弟们的要求很严格,任何一个细节都不马虎。“头紧腰紧脚紧,马鞭、髯口这些也都不能乱。”这些是吕老在指导大家排戏时常常强调的。张宏达在剧团学艺时,起先工小生,后来吕明发亲自传授他须生技艺,“一开始我的声音不够亮,吕老就一次次给我示范,教我唱腔。”
李志鹏说,吕明发的辞世无疑是秦腔界的一大憾事,其对秦腔的满腔热忱和贡献不会随着他的离去而消失,而会在秦腔传承中不断发扬。(中国文化报/秦 毅 实习生 雷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