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锣鼓点,一个亮相动作,节奏的快慢,发声的强弱,演员的舞台表演实在离不开音响。 ” 2月18日晚,山西大剧院,当梅花奖艺术团团员、二度梅获得者林为林表演完昆曲《吕布试马》选段后走下舞台时,台下掌声雷动。不过林为林心里明白,自己这样完美的演出效果,与幕后音响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梅花奖艺术团从创立之初就是一支“轻骑兵” ,人员精简、舞美简朴,音响师取代了庞大的乐队。演员演唱依靠的是伴奏带,而伴奏带不像乐队伴奏那样,可以根据舞台表演形式和演员表演速度快慢,通过舞台调度来控制节奏。因此,“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音响师,演出效果是不可想象的。 ”林为林强调,如果音响师对这个戏或者剧场声学环境不熟悉,又不具备较强的技术操控能力的话,他甚至是不会来演出的,因为“那是要砸场子的” 。
林为林的担心并非言过其实,梅花奖艺术团的不少成员都感同身受。音响放出来的效果,包括返听,如果不能跟演员形成一种强烈的共鸣,则演出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声音弱了,演员就会没自信;声音强了,又会盖过演员。相反,如果音响控制跟演员的舞台表演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默契,则可为表演加分。这种情况下,音响师自然而然成了艺术团成员的一颗“定心丸” 。
“唱得很舒服,谢谢你! ”每次演出完之后,记者常常会听到演员们这样跟梅花奖艺术团的音响师王继臣说。从演出前考察剧场的声学环境、调试音响设备、演员走台试音到演出过程中与演员的默契合作,这都是艺术团里的“大忙人”王继臣的例行工作。从2009年开始担任艺术团的音响师到现在,每次演出他都任劳任怨。“演员每到一处演出,剧场好坏他不关心,他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声音,其实演出前走台试的主要是音响,只要音响没问题,演员就放心了。 ”
王继臣告诉记者,要把戏曲演员的音响弄好,首先得研究戏曲,得熟悉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甚至具体到每个演员的发声特点、音色风格、音域宽窄,了解传统戏曲跟歌剧、美声、民歌唱法等有什么区别,只有这样,才能把音响调得舒服。王继臣拿参加这次活动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举例说,孟老师是裘派花脸,他的声音一定要有爆发力,高音高亢,低音也非常有力度,但他的声音有些沙哑,这就需要把他高音中明亮的音色调出来。演出中,王继臣会借助一些手段,比如反映在音响设备上,他会记下孟广禄声音中某一个特别好听的频段,“好的发扬,不足的补充润饰,最终让演员们惊讶,怎么出来的音色这么美” 。
“走台的时候,如果返听的效果不是很好,他会跟演员沟通,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他会不厌其烦地把音响调到最好状态,让演员表演没有心理负担。 ”提起与王继臣的合作,梅花奖艺术团团员、淮剧表演艺术家陈澄感到很默契。而演员的反馈是搞好音响工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从演出的角度看,不管是现场观众席听到的音响效果还是演员的返听效果都一样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演员的返听效果更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演员在舞台上的发挥。 ”
王继臣说,音响师是一份需要用心来做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和技术相融合的行当。在他看来,音响师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纽带,音响师和演员之间形成默契互动,甚至也可以说是参与了艺术创作。而这份创作的付出,往往是被观众所忽略的,但对王继臣而言,只要演出成功,他就满足了。(中国艺术报/王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