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常想到似我这样如今七十岁上下的一代人,是抗战的产儿,能在兵荒马乱中存活下来,实属幸运。从我懂事开始,母亲就多次对我和姐姐提起,当年一听说日本鬼子要来扫荡,她就要拖儿带女去逃难。而在逃难之前,都要进灶房扒一把烟锅灰,将脸抹黑,自我丑化,免得万一被鬼子抓去后惨遭蹂躏……因此,在我上学之后,尤爱学唱抗战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 《五月的鲜花》 《松花江上》 《太行山上》 《延安颂》及《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就都化作了我在成长岁月里至关重要的精神食粮。
去年10月5日,我在《文汇报》 “笔会”副刊上读到张柯的杂文《看点看不懂的东西》 ,很受教益。可惜文末所引《延安颂》歌词“自由女神在放声歌唱”一句有误。我立即给“笔会”副刊主编发了一个“伊妹儿” (E-mail) ,指出:“莫耶作词、郑律成作曲的《延安颂》里没有‘自由女神在放声歌唱’这句歌词。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在太行山上》中倒有‘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句。两首都是抗日战争中诞生的不朽名作,张柯先生可能是搞混并记错了。虽有此小瑕疵,但仍不失为一篇佳构。 ”待我10月中旬回故乡住了一个多月后回到北京,才发现10月31日《文汇报》 “笔会”副刊,以《 “女神”及其它》为题,在“回音壁”一栏里,刊发了我的这封纠错信。但甚感遗憾的是,我原先供职的《作家文摘》已在10月22日转摘了《看点看不懂的东西》。因此,我在11月底出席《作家文摘》创刊20周年座谈会时,就以此为例,提醒编辑部的同仁:摘编时对一些引经据典的文字,一定要核对原出处,千万不能照摘不误,以免以讹传讹。
意想不到的是,我在今年1月22日的《文汇报》 “笔会”副刊上,又在张柯先生的《让人“看不懂”的“被被” 》一文中得知,他的《看点看不懂的东西》于2013年10月5日在《文汇报》 “笔会”发表后,引起一定反响,除了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这样有影响的网站之外,已知有多家纸媒“转载” 。他之所以在“转载”二字上加了引号,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文章是“被发表”和“被被发表”出来的,均没有交代出处,让他“立马背上了一稿多投的嫌疑” 。张柯还这样写道:
最后,笔者还要给拙作《看点看不懂的东西》读者道一声歉,由于记忆有误,文章中将《在太行山上》的一句歌词误记为《延安颂》里的,而且将“自由女神在纵情歌唱”的“纵情歌唱”误写成“放声歌唱” ,这让笔者十分内疚,如果当时再核实一下该有多好。感谢我尊敬的作家石湾先生给指了出来。写到这里,突发奇想,如果转载《看点看不懂的东西》的媒体,能够一鼓作气,好事做到底,也转载一下今天这篇文章,让我有一个更正的机会,以防谬种流传,是多么好的事情。我知道,这基本上是个奢想。
很可惜,他依然将“自由之神”误写成了“自由女神” 。由此,我联想到,为什么像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这样有影响的网站和包括《广州日报》 《法制日报》在内的多家纸媒在转发他的《看点看不懂的东西》时,都没能发现这一误写和将这句《在太行山上》的歌词误记成了《延安颂》里的歌词呢?于是,我就觉得,这不只是编辑工作做得不精细的问题了,而是如今媒体的从业人员也许是因为大都年轻,不熟悉或已淡忘那些经典的抗战歌曲了。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诞生的抗日救亡歌曲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后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 。然而,到“文革”年代,因词作者田汉被打成了“叛徒”和“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在所有隆重的庆典和纪念集会上,就只能“奏国歌” ,而不能“唱国歌”了。那年月,由于词曲作者被打成所谓黑帮分子而被禁唱的歌曲不计其数,一些经典的抗战歌曲也在劫难逃。我想,至少是在十年浩劫中长大的那一代人,他们未能像我这样已是进入古稀之年的老人,从小就从那些经典的抗战歌曲中接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滋养与培育。加上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之后,流行音乐的迅猛崛起和发展,致使我辈原本耳熟能详的许多经典老歌,与年轻一代的距离越拉越远。我想,音乐创作的多样化无疑是件好事,年轻一代爱唱优秀的流行歌曲也值得称道。但是,在抗战胜利明年将迎来70周年,尤其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参拜供奉着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之际,每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中华儿女,无论老幼,怎会容忍他借此任意篡改日本罪恶的侵华史呢?在这样关键的历史时刻,我们的大众传媒若能多演播和推介一些经典的抗战歌曲该有多好呀!我希望,不仅像我这样经历过日寇侵华所造成的民族苦难的老一代人,切莫遗忘那些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而且,广大的青少年同胞也能将其一代代传唱下去,真正万众一心,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艺术报/石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