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事件:大剧院歌剧节
核心观点:大剧院歌剧节从来都缺世界一线歌剧明星的独唱会,明星独唱会兼具大众号召力和学术性,如果是像去年歌剧节之外的女中音巴托丽这样的超级巨星加盟,歌剧节将提升几个档次。
一年一度的大剧院歌剧节又在北京的春天如约而至,12部歌剧,4场与歌剧相关的音乐会,从多个层面展示了当下中国在歌剧演出、制作尤其是创作和人才等诸多层面上的实力。
到目前为止能够比较清晰的有开幕演出——与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联合推出的最新制作柴科夫斯基歌剧《奥涅金》,有去年歌剧节制作的因多明戈加盟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威尔第歌剧《纳布科》;尤为惊喜的是目前仍然最具观赏性和艺术个性的“大剧院制作”——2010年推出的“镜版”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在“消失”三年后,终于以两套全华班阵容重返舞台;而今年歌剧节后半程的新制作威尔第名剧《游吟诗人》和郭文景的新作《骆驼祥子》都还是在相当值得期待的期待中;今年,中国两家最具历史和实力的中央歌剧院和上海歌剧院强力加盟,前者以传统版本的《图兰朵》做歌剧节闭幕演出,其意义还在于经典版与重新续写“最后18分钟“的大剧院版,终于有机会在大剧院的舞台上“一较高下”;而上海歌剧院带来的威尔第“偏门”大戏《阿蒂拉》和讲述声乐教育家周小燕的原创歌剧《燕子之歌》,也是今后很难在北京舞台上再次见到的;北大歌剧研究会带来的《江姐》和《宋庆龄》,一部中国歌剧经典,一部近年新作,都是以历史著名女性革命家为题材,人气不会低的;江西省歌舞剧院的民族歌剧《回家》,可以和《宋庆龄》放在一起,作为在主流城市带有一定商业目的创作之外的中国当下原创歌剧的代表。六台音乐会,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和民族歌剧《江姐》以音乐会形式展示,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亚洲第一指挥”郑明勋执棒“蛋交”及全华班声乐的威尔第《安魂曲》,应该列为今年歌剧节上最最重要的一场演出了;其余的三场音乐会则分别展示了大剧院声乐独唱人才、合唱团的不俗实力。
历数今年歌剧节的“家珍”,不能不佩服大剧院仅仅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已经让歌剧节有了如此丰富多层面的精彩。
人无完人。每年全程关注大剧院歌剧节总有遗憾,总觉得在歌剧制作上用力偏猛,但还缺少些“巧劲儿”。比如,今年的上海歌剧院原本还有一台驻院全明星的音乐会一同来北京,但大剧院只邀请了两部歌剧,上海歌剧院不愿错过这次进京的机会,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在世纪剧院做这场演出,大剧院真的有些浪费资源了;大剧院歌剧节从来都缺世界一线歌剧明星的独唱会,虽然邀请会有一定难度,价位偏高,但明星的号召力和效果往往一人可敌“万马千军“的一部大戏,明星独唱会兼具大众号召力和学术性,如果是像去年歌剧节之外的女中音巴托丽这样的超级巨星加盟,歌剧节将提升几个档次。今年歌剧节期间,有一位演唱巴洛克歌剧的男高音雅罗斯基带着一支乐队在大剧院举办音乐会,但因为不是大剧院引进项目,也就“理所当然”地没有在歌剧节系列之中,如果是以往北京的其他艺术节,恐怕主办方强拉硬拽也要纳入自己的艺术节中,大剧院的做法令人费解;此外,歌剧节还缺GALA音乐会,也就是明星荟萃的庆典音乐会,如果说整出的歌剧制作是歌剧节的骨肉血脉,那么明星独唱会就是歌剧节的“眼”,而GALA音乐会则是华服和珍珠项链。说白了,会穿衣,会打扮,才真正显示出品位和修养。(北京晨报/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