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国基和他的笛子
大家都叫他蒋老师,因为口服心服尊敬他。
认识蒋老师是在2011年。那一年他随浙江交响乐团赴欧洲巡演,我作为记者随团。这一路,多半很愉快,有时也有些小别扭,是因为赞助商与演出团体在主客体关系上认识有冲突。在这样的关系里,我见蒋老师人品端正;在巡演的每一场演出中,我见蒋老师大受欢迎。这个60岁的笛子先生仍风华正茂、器宇轩昂,大笛子小笛子,放在他手上,置于他唇边,都仿佛神器——神奇的播放器,让听众立即看见群鸟林中飞,小船戏清水,好欢快,好惬意。自然,选择这样的曲目,是为了让西方观众尽快爱上中国民乐,见识东方的和谐。长笛、短笛、迷你笛,齐脚长衫、立领短装,一幅接一幅周正而阳刚的画面,在2011年9月,传遍柏林、维也纳、布拉格、斯德哥尔摩……西方观众通过蒋老师了解的中国是很有腔调的中国,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那时不知道,在这样的蒋老师的心底,竟然流淌着浓厚的悲情。我后来才知道,这个被尊敬被欣赏很健康很幸福的蒋老师从小吃过很多苦。最大的一个苦是原来他其实不姓蒋,蒋姓是养父的姓。我于是懂得了蒋老师为什么总是喜欢喝几口小酒。酗酒是一种病,不酗酒而爱喝几口酒的人,不是开心果,就是苦菜花,蒋老师是后者。喝过苦水的蒋老师,用笛子为世界带来了福音。蒋老师站在舞台上,视觉好,听觉好,感觉好,有时候我想,所谓大师,就是蒋老师。当然,是笛子大师。蒋老师的全名叫蒋国基,是赵松庭大师的弟子,无数笛童的恩师。
蒋老师培养的众多笛娃娃中,有一个是自己的外孙女郑迪。郑迪前两年参加央视的民乐大赛,吹奏的是姥爷创作、传授的《小船入水》,这姑娘一边作画,一边吹奏。坐在电视机前欣赏这美景的有蒋国基,也有跟蒋国基不同姓的亲姐姐。姐姐百感交集地给弟弟写了一封长信,讲述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怎样突然失去了爸爸,失去了两个弟弟,其中一个弟弟在成为蒋国基之后回到妈妈跟姐姐的新家里住过两个月,那是在上海,那时候他是刚刚自学吹笛子的少年,从早到晚,吹笛子的少年站在旧式亭子间的顶上日复一日地吹,希望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这门技艺,等他回到他的艺术团,能够凭借笛子留在团里,以此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