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潮汕人超过百万,潮汕美食是不少人的至爱,潮语合唱艺术能赢得观众青睐吗?4月18日,在香港葵青剧院,汕头爱乐合唱团与香港中乐团联袂演出的“唱和潮乐”音乐会上,观众用热烈掌声给出了答案。
当晚,香港著名潮汕籍作曲家兼指挥家郭亨基潇洒地挥动指挥棒,技艺精湛的香港中乐团一丝不苟地演奏,汕头爱乐合唱团以最地道的潮汕方言演唱了《潮汕颂》、《俺是潮汕人》等作品,“潮味”十足的侨乡之音,不仅让现场700余名观众尽情分享了潮语合唱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除了不断的掌声,观众随着演员哼唱的歌声也不时在耳边轻轻飘动。
舞台上,郭亨基充满激情与活力,很难相信他竟是癌症患者。演出前朋友谈起他,充满敬佩之情,大家都认为乐观豁达的心态,是他战胜疾病的一大法宝。这次演出的曲目大都是郭亨基编曲,展现出他多年研究潮汕传统音乐,并探索与现代中乐、合唱、诗词结合的成果。演出节目换场时,他用洪亮而富有磁力的声音简单介绍了他的创作感受:潮汕文化历史悠久,希望推动潮汕音乐普及化,所以这次演出所选曲目是近二三十年潮汕题材的通俗歌曲……
“潮汕人就是胶己人。”合唱歌曲带有浓郁的潮汕方言特色,熟悉词意的观众露出会心的微笑,台上台下一种同乡人亲近的情感弥漫剧场,打动着每一个人。
环顾剧场,不乏银发观众。已进入耄耋之年的香港合唱团协会主席费明仪、香港著名指挥家刘孝杨等香港音乐界重量级的人物前来捧场。中场休息时,记者身边80多岁的王美儿说,她离开潮汕家乡已经60多年了,其间很少回去,听到潮汕大锣鼓格外高兴,舞台上熟悉的乡音勾起她对往日的回忆,特别是想起了小时候的生活情景。
潮汕音乐也有年轻的知音。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香港演艺学院音乐硕士杨伟杰自称是出生在香港的潮汕人,他正在研究与潮汕音乐有关的课题,所以对这场演出如何呈现潮汕音乐艺术十分期待。他对记者表示,演出很不错,很高兴欣赏到除潮剧之外的又一潮汕艺术表演形式。
“俺是潮汕人,俺是潮汕人……”包括返场,《俺是潮汕人》演了两次,都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很多观众也跟着唱了起来,一派港汕一家亲的和谐场景。
这一天,汕头爱乐合唱团的3位发起人——团长林一娜、首席策划陈小岩和已离开汕头却仍心系该团的深圳保利剧院总经理曾若明更是激动,这个非职业合唱团恰逢成立15周年,他们均认为这场港汕两地的文化交流演出,是一次最好的团庆方式。
林一娜说,虽是业余团体,大家各有自己工作,但共同的艺术爱好把80余名团员凝聚在一起,很多时候是凑钱排练和演出,但大家特别开心。汕头爱乐合唱团每周排练两次,还聘请海内外著名音乐家永儒布、郭亨基、任宝平等为艺术顾问,排练和演唱过300多首艺术歌曲。近年来,在郭亨基等知名音乐家的指导下,该团致力于现代合唱表现形式和地方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艺术探索,排练演唱了一批潮语合唱艺术歌曲,填补了潮语合唱的空缺,开创了潮语无伴奏合唱的先河,赢得了专家和海内外观众的好评。由该团首演的《俺是潮汕人》等潮语合唱歌曲已经在潮汕地区广为传唱。
15年的不懈坚持,汕头爱乐合唱团如今已名声在外,曾与中央民族乐团、广东民乐团、内蒙古广电合唱团等进行交流演出,此次是受香港中乐团之邀来香港演出的。能够与享誉中外的香港中乐团交流合作,汕头爱乐合唱团的团员们兴奋不已,汕头市政府及文化部门也给予了很大支持。
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合唱协会会长陈光辉说,目前全国有很多自发组织的合唱团队,仅广东就有上万个,其活跃百姓文化生活的作用不可小觑。汕头爱乐合唱团独具特色,对潮汕地方音乐的拓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香港中乐团行政总监钱敏华表示,香港也有很多乐团是非职业的,同汕头爱乐合唱团一样对音乐充满热情。这场演出的一些作品很有特色,香港中乐团以后还会演下去。
中国高校合唱委员会主席任宝平认为,汕头爱乐合唱团能够不断推出新作,这在全国非职业合唱团队中难能可贵。这场演出的编排独具匠心,音乐很有审美价值,强调旋律的美感,音调优美而古雅。他们把潮汕音乐典型的旋律进行改编、提升、创造,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思维,应该创造机会到内地其他省市去演出。
多次在国内外的合唱节上担任评委的任宝平还坦言,我国的合唱团队虽然很多,但与一些国外的非职业合唱团队相比,面临着不识五线谱、音准不好等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并加以改进。(中国文化报/隗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