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结束后,乐迷们涌到台前向高为杰献花
4月25日晚,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龙声华韵——高为杰作品专场音乐会》即将开演。此时,北京音乐厅的前厅摆满了挂着祝福条幅的花篮,众多音乐界大腕和成群的年轻学子交谈甚欢,他们皆为高为杰而来。
交谈中,他们无不提及高为杰为推动当代中国音乐发展所进行的探索与贡献:身为作曲家,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现代音乐团体“作曲家创作探索会”,并多次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之春、巴黎现代音乐节、亚太艺术节、新西兰艺术节等国内外重要音乐活动上演出,荣获全国音乐作品评奖、金钟奖等多个奖项;作为音乐理论家,他著有《和声力学研究》、《曲式分析基础教程》、《论音阶的构成与分类编目》等音乐专著与论文百余种,不遗余力地推动音乐作曲理论研究的发展;作为教师,他在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如瞿小松、陈远林、何训田等一批颇具知名度的作曲家、理论家或教师都出自他的门下;此外,高为杰多次应邀出访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与地区参加学术会议,担任国际比赛评委……如此种种为高为杰赢得了世界音乐人的尊重,其传略载入英国剑桥《国际音乐与音乐家名人词典》等辞书。
当晚的音乐会上,《听松》、《岗拉美朵》、《元曲小唱三首》、《童年回忆》、《别梦》、《白马印象》等一首首优美的音乐作品在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家们的倾情演绎下,流进观众的耳里心里。这些体裁、风格各不相同的音乐作品标记着高为杰不凡而低调的艺术人生。
高为杰1938年出生于上海,因受母亲的影响,自幼便喜欢京剧和评弹等艺术,并显露出在歌唱方面的才能。上小学时,他经常在学校各种演出中担任独唱或合唱领唱。中学时,他开始接触并学习二胡、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
高中二年级时,高为杰突然想要当作曲家。据他自己回忆说,这一念头是歌剧《霍凡兴那》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引发的。“那时,每次听到这部作品,我都有一种浑身发麻的感觉,恨不得马上就提笔创作。”为此,高为杰开始学习作曲,后来以优异成绩被四川音乐学院提前录取。之后,高为杰留校任教,主要教授作曲课程。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祖国大江南北,音乐界也不例外。“大家都在想办法了解、学习西方作曲理论知识。”高为杰说。由此,他于1983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现代音乐团体“作曲家创作探索会”并任会长,成员则是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年轻教师和学生。
“探索会成立当天,学院花20元钱给大家买了盒茶叶以示庆贺,我们兴奋了半天。”高为杰笑着回忆道,“受条件限制,我们那时看的有关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的书籍和材料都是未经翻译的原文版本。大家的外语都不太好,为了提高效率,便采取了分工学习的方法,即各自回去钻研某本书的章节,而后把所学向大家讲解,最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办法很有效,大家很快学到了很多东西,如郭文景等一大批优秀的川籍作曲家都曾参与进来。”渐渐地,“作曲家创作探索会”在全国音乐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甚至蜚声海外,荷兰杂志《磬》专门找到高为杰,采访了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