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费交”效力了54个年头的小提琴手赫尔伯特·莱特是该团最年长的成员,他亲历了古典音乐市场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的变迁,也见证了自1973年“费交”首次将古典乐带到中国以来的中美四十年音乐交流的变迁。
我们1973年来华时,大家心中都充满了好奇,毕竟当时的中国还有些“原始”。我对北京的第一印象是,当我们来到一个主要的十字路口,绿灯亮时只见100多辆自行车一齐出发,汽车却只有两三辆而已。出人意料的是,我们受到了相当高档次的接待:住的是凯宾斯基,看的是芭蕾舞剧《白毛女》——虽然很多同事都因为时差的关系在打瞌睡。
不过,我们受到的“接待”也包括一个不大不小的乌龙。由于临时改变了演出曲目,文化部向中央乐团借来了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谱子,而且都是手抄谱!虽然我们对这个作品已经非常熟悉了,但“离谱”演奏肯定不行,所以只能将就着用。留给我们的排演机会只有一次,结果我们发现每个声部的谱子都错漏百出,把当时的指挥奥曼迪先生气坏了。当然,“外交智慧”最终还是激励我们演好了这场音乐会。
演出有多成功呢?我想引用一句话:“费城交响乐团的访问是古典音乐在中国掀起波澜的催化剂。”当时我们的观众大多从未感受过西方古典音乐,但是他们很热情,而且比你们想象的要规矩一些。我家至今还保存着当时整个乐团和中国领导人们的大合影。
四十年来,不仅中国,西方古典乐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譬如当大众娱乐支出有了更多的渠道,西方的“旧玩意儿”便不再吸引那么多的观众。听众的口味不一样了,我们乐团也必须尝试一些当代的作品,比如像演出《女书》这样担当背景音乐。
但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当代很多作曲家“走脑不走心”,他们追求形式上的创新,理性思考重于艺术美感;他们作品里面充满了声音效果,但我不认为那就是音乐。不过,谭盾的《女书》二者兼顾,既有时代感又很能打动人的心灵。(深圳特区报/孟迷 侯博觉)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