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亮相“上海之春”的“金钟之星”音乐会,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音乐节与中国音乐最高奖首度携手,其效应可能是长期的。在整个过程中,“金钟奖”主办方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徐沛东可以说是重要推手,他不仅促成了双方的合作,而且担任音乐会的艺术总监,从人选到曲目都由其确定。乘他在沪期间,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文汇报:听说这次合作是中国音协方面提出来的。为什么有这样的考虑?
徐沛东:“上海之春”是在我国文化界音乐界颇有影响的音乐节,特别是在推新人推新作方面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形成了艺术家的摇篮和优秀作品的孵化器这样的传统。
打造“金钟之星”这台演出,一方面是希望把全国各地近年来一批“金钟奖”金奖得主汇集到一起,和观众见个面,犹如一道大菜,让观众看得过瘾。无论是民族器乐还是西洋器乐,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代表了目前国内最优秀青年艺术家的水平。另一方面,我们相信这样一个国家级的舞台能让青年艺术家更上一级台阶,同时也使得“上海之春”成为每个有音乐家梦想的人期待和向往的舞台。
文汇报:这次演出是以拼盘形式呈现的,很丰富,但与此同时,对于演员和特别喜欢某一位演员的观众来说可能会感到不过瘾,将来会有进一步的考虑吗?
徐沛东:对,这次是大餐,每一位演员都要作牺牲。以后可以办专场,而且会考虑把一些专场放在上海。高雅艺术在上海是有市场的。现在我们说繁荣文化市场,不仅要演得好还要看得好。这些年我们很多地方忽略了对观众的培养,大众没有文化消费习惯,上海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就拿票价来说,听说这次票价定得很低,对培养市场一定是有积极作用的。演出没人看,怎么可能发展呢?当然像以前那样送票也是不行的。我们希望和“上海之春”这个品牌一起,把这块市场带动起来。
文汇报:这次亮相的11位青年艺术家里,除了还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的之外,还有几位是从上音毕业多年、今天又回到上海舞台的。是在人选上有意向上音倾斜吗?
徐沛东: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上海音乐学院对全国音乐人才的培养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每年的“金钟奖”比赛中,都能看到上音学生非常精彩的表现。我们也希望通过“上海之春”这样一个平台,在普及音乐的同时为更多音乐学院的学生树立标杆。毕竟在这个舞台上展示的,都是塔尖。(文汇报/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