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小提琴家、指挥家乔·斯米尔诺夫作为小提琴大师在国际乐坛可谓声名显赫,然而,他以指挥家的身份出现在中国内地还是第一次。6月8日,这位获得格莱美大奖终身荣誉成就奖的大师,携夫人美国韩裔小提琴家权恩塾,首度与北京交响乐团合作,在国家大剧院演绎了一场“真金火炼”式的名曲经典——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和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
首先,惊讶于斯米尔诺夫调配乐队声音“融合度”的功夫。无论是从开篇曲——贝多芬的《普罗米修斯的生民》还是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乐队声音的融合度让人感到惊讶。乐队的融合度在弹性、张力和厚重感方面,均得到了质的提高。
斯米尔诺夫的“火炼”功夫,应该是他在句法处理、声部层次和主题上展开的纵向型细致且独到处理。这种“纵向型”细致的处理,将乐队的声场的“融合度”调配到了一个最佳的状态。柴科夫斯基在这部交响乐中的那种情感纠结、对美好未来的期冀和梦想被现实无情打破之后的那种无奈的悲怆,均被这种“融合度”主题和层次清晰的声场层层展开,在纠结中剥离,在剥离中重组。在速度的控制上,斯米尔诺夫亦是不求张扬,但绝对煽情。特别是在第三乐章中,那种悲愤激越的情绪,被高度融合的乐队展开推向了最高潮。人们甚至忘记了还有第四乐章哀伤主题的再次呈现,那是几近绝望的悲苦情怀……
返场曲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更是将各弦乐声部的融合度充分展开,美不胜收。斯米尔诺夫的指挥风格流畅、精准,经他手下调动的各个声部,不但衔接紧密,而且充满律动感。在能容纳两千多人的硕大的音乐厅,居然能够清晰地听到指挥斯米尔诺夫起拍时的呼吸:这绝对是重奏的呼吸,但这种呼吸对于乐队起句的指向尤为重要。难怪,最后这首安可曲可以演奏得如此如歌、如诉。
有意思的是,初次执棒北交的斯米尔诺夫,这一次也是第一次携手夫人——小提琴家权恩塾演绎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权恩塾身着优雅高贵的演出服甫一登台,便光彩四射。权恩塾的演奏绝非“莎拉张”式的火辣,如果说莎拉张的演奏具有更多金质的光彩,那么权恩塾的演奏更着银质般温润的音色。她演绎的乐句自然纯美,深邃而富有表情力。
当晚北交的表现绝对值得称赞。各声部音乐的展开圆润、有厚度。弦乐部分在“如歌的行板”中最有说服力。双簧管首席和低音大号的表现也相当精彩。
但愿这种“融合度”声音能够一如既往。毕竟,这也是北交的一个强项。经斯米尔诺夫深厚的重奏功夫,将乐队声音的融合度得到了双倍的激活。倘若,能再有几位大师高人连续炼上几把火,北交声音的真金还会越发闪亮。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