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2时,坐下吃饭的徐汇区文化局副局长戴维北并不安心,不时招呼工作人员向进场就餐的各路演出商递名片、送资料。2015年两省一市演交会“艺徐汇”推介专场前天下午举行,戴维北和同事们则把推介提前到了中午餐桌。
“这是演交会头一次为区县开辟专场,机会难得。”戴维北告诉记者,去年,徐汇区组织民营院团参加第七届长三角演交会,深感长三角不少二三线城市文化基础设施飞速提升,但缺少好的演出,“这给所有民营院团提供了机遇。我们就是看准这一条,今年以徐汇推介专场参与交易会。”
徐汇演出推介专场上,绛州锣鼓与嘻哈街舞激烈对垒,乌克兰歌手携手徐家汇旗袍文化中心的老年模特队展示老上海弄堂风情; 俄罗斯手风琴手弹出民族传统曲目与《小苹果》的新撞击……各路民营剧团在“艺徐汇”品牌下,不仅将演出资源向长三角作集团式输出,院团间的合作交流也变得频繁起来。燕萍京剧团流派特色明显,但一直在苦苦寻找更受欢迎的演出形式;安可艺术团更熟悉当今市场需求,双方取长补短。燕萍京剧团原创京剧 《黄道婆传奇》,请安可艺术团创作人员对部分乐曲元素重新调整,做了5分钟推介版在交易会上露面,获得好评。
“民营院团合作逐步扩大了,这就是一种资源要素的流动,我们要为他们下一步合作搭建更好的平台。”徐汇区文化局长李明毅介绍,政府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后,行政部门对民营院团的管理在源头上放宽,但双方仍然需要搭建联系的通道。他算了一笔经济账,“如果没有外来资金,只依靠市场打拼,可能只有10%—15%的民营院团能够活下来。很多院团不得不依赖企业资助,同时他们也希望政府能给予支持,但目前还没有一套能借鉴的成熟扶持规范。”
作为探索扶持规则的重要一环,李明毅表示,“徐汇推介专场不是办一次就结束了。我们希望把‘艺徐汇’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包括播放露天电影的‘艺映梧桐’、社区文化配送的‘艺享徐汇’等。艺徐汇,字面理解是艺在徐汇、艺术在徐汇绽放,但我们更想实现艺术团队徐徐汇来。”
民营剧团聚集在“艺徐汇”下,也是徐汇区为未来剧场的演出内容未雨绸缪。到2017年,徐汇区逐步建造30多家剧场,包括即将落成的赖声川剧场、龙美术馆小剧场、水泥厂与油罐改造的艺术中心和梦工厂的六个剧场。为避免30多家剧场可能出现恶性竞争,就需要一个大的平台保证供给,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交易维护市场秩序,“这是徐汇以推介专场参与演交会的意义。目前,我们试点引入上海城市摇摆爵士乐队、上海鼓鼓文化艺术团。今后每年举办一届专场,以点带面推动民营院团市场化发展。”戴维北说。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