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演奏家唐一雯柳琴专场音乐会在上交举行
10月25日,85后柳琴演奏家唐一雯在上交音乐厅举行专场音乐会,上演了《酒歌》、《日月歌》、《青铜乐舞》以及《柳依》四部代表目前柳琴创作最高水平的协奏曲。
柳琴的历史并不像古琴、琵琶般悠久,曾经只作为民间戏曲伴奏乐器。但近年来,经由一批作曲家、演奏家在创作、演奏及乐器改制等方面的思考和创新,这件 “冷门”乐器被打磨出更加精致和纯熟的艺术个性。
唐一雯是上海民族乐团 85后青年演奏家。她5岁开始学柳琴,小时候每天要练8到10个小时。她说小时候就连过年妈妈也不让她休息,而是背着琴带着她去奶奶家,练琴练到5点吃饭,吃完饭8点再回家接着练。她一直坚持柳琴的专业学习,直至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首位柳琴硕士研究生。她学生期间已在各类专业大赛中斩获最高奖,逐渐成长为柳琴最具代表性的演奏家。2012年,她毕业进入上海民族乐团。她说,刚毕业的时候自己注重技术,追求爆发力、快速音阶的行进。慢慢地她明白了,一个成熟的演奏家不在于手有多快,而在于通过自己个性化的处理,让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去吸引和打动观众。
《酒歌》是已故作曲大师刘文金先生创作的,技术难度颇高,对当代柳琴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曲家张朝的新作《日月歌》描绘了哈尼族山中的夜曲和彝族人节日的欢歌,此次为大陆首演。另一支柳琴与乐队协奏曲《青铜乐舞》,则是乐团委约张朝为唐一雯量身定做的。乐曲凸显了柳琴高亢刚劲的音色、以及演奏家华丽的演奏技巧。这部作品也成为唐一雯与海内外多个知名乐团合作演出的保留曲目。
由上海民族乐团艺术总监王甫建创作的柳琴协奏曲《柳依》是本场音乐会的主打曲目。这是一首真正意义的包含三个乐章的古典协奏曲,源于乐器本身形制的灵感,表达音乐与生命相互依存的意境。唐一雯进团第二年,听过王甫建的写的双琵琶曲《断桥》,非常喜欢。于是整天追王老师身后要他写一首柳琴协奏曲。去年为了筹备“乐秀风华”演出,王甫建在两周内写成了《柳依》三个乐章。他写完一个乐章,唐一雯就练一个乐章。在她的指尖下,弹拨乐的颗粒逐渐演化成奏成弦乐的线条。当时,她每天练到早上5点钟,5天练完整整25分钟的协奏曲,只惊叹这曲子奇妙而独特,感觉完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
最近两年常有观众和乐团的音响师问她,为什么她弹出来的柳琴音色跟自己平时听到的完全不同?音色的不同正是唐一雯最大的特色,传统戏曲伴奏中,柳琴的声音扁扁的尖尖的,然而唐一雯有自己的理解和呈现,更注重音色的细腻度、柔和度,更富于时代色彩。唐一雯说,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件5岁起就日日陪伴自己的乐器发展得更好,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喜欢。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