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一年就搞定
被称为“鬼才”的张又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曾任重庆文工团首席小提琴兼乐队队长、重庆市歌舞团第一小提琴。他从事小提琴教学近三十年。“由于强烈地感觉到传统方法很难、很慢,无法满足业余学生的要求——他们没有很多时间练琴、想花少一些的时间练得好些,如果还是沿用几百年来的传统方法,一定达不到这样的目标。所以,从普及小提琴教育的观点出发,我想探索一条极大地简化小提琴技术的道路。”张又介绍,其实这是一种逆向思维,从演奏家的角度来看初学者,从立体的角度看初级,“比如,从山顶俯瞰很容易知道哪条路到山下最近,但是你从山脚仰望山顶,想找到一条最近的路就很难。”他的教学法在儿子张支身上取得了成功,张支的许多学生也在全国获大奖,“我们之间经常交流,我将他的新发现不断地融入到我的体系中。”
从启蒙开始就用演奏家的感觉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不去刻意想技术,很有效地推动学生尽快进入拉曲子的阶段。“认识到什么程度,演奏技术就会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有针对性地解决普通青少年学习小提琴的难点和需求,把十年寒窗变成一、两年的快速学习,少而精地巧练而非苦练。”
让孩子学琴不再痛苦
张又把大量纷繁的小提琴技术提炼演变成少量简单、有趣、实用的立体技术,将那些有规律、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技术要点植入到少儿早期学习中,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演奏技术的储备。 他说:“其实学生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教起来并不吃力,孩子们学琴就像玩儿,不仅能够完成一切高难度的技术,还有自己的创新技术。”
张又详细解释,他的教学法在演奏规范上完全做了调整,设计握琴、手型、握弓时都考虑到不费时、高效,把所有技术训练统筹在基础训练的几种科学的、规律性的游戏中,技术在无意间与日俱增。“孩子从小就接受大范围地训练,我们把小提琴的左、右手技术结合为一体之后,学生整体掌控能力增强了,技术简单了,小提琴就不难学了,最后的高低分别只在于音乐境界的高度。这样,学生每天做十几分钟立体技术的训练就够了。因此,五岁的孩子能够拥有过去十几岁孩子才有的技能。”
全国最庞大的获奖阵容
张又小提琴中心的学生至今已有500多人次获全国、省级大奖,成为少儿小提琴全国获奖比例最高的训练点之一。例如,2011年至2012年中国音协全国考级比赛、湖南金旋律音乐节全国邀请赛、马思聪中国作品比赛这三场比赛中,共有32人次参赛,获得16个金奖、12个银奖。
张又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琴仅一两年即在杭州、湖南举办的全国小提琴比赛中分别获得幼童组第一、二名(分别),小童组第一、二名,中童组第一、三名;在广州比赛中获得6岁组第一、二名。这些5—9岁的琴童,均以优秀成绩通过了中国音协五至八级的考试。许多小学6年级至初中2年级的学生可以轻松而高质量地完成高难度的《帕格尼尼协奏曲》。难以置信的是这些都是平时功课很忙、练琴时间很少的业余学生。 二十年来,张又父子的学生批量考取清华、北大等高校艺术特长生和音乐学院,许多学生考入海外音乐学院。
高难琴技如玩游戏
张又认为,音乐应该牵引技术,美妙的音乐和技术演练融为一体,从孩子的第一课开始,他就特别强调演奏时对音乐的感受,课堂气氛总是轻松愉快、喜气洋洋。顶尖高难、超级炫技乐曲的《夏日里最后的玫瑰》、《精灵之舞》、《霍拉舞曲》等竟然由20多名7至10岁的学生组合,他们的演奏自如、随性,一切让人望而生畏的高难技术变成了游戏。 在近几年全国各地举办的讲座上,《简易高效提琴教学法》大放异彩,被称为“提琴教学的革命”;各地提琴教师纷纷自发到重庆跟随张又父子学习。 新版《张又简易高效小提琴教学法》今年将很快出版发行,它与以往提琴教材不同,有理论基础的同时,突出简易、实用、高效的、包容很多技术的综合性立体教学训练方法。“这本教材是针对业余学生的,包含了中央音乐学院考级的一些内容,但用了简易高效的指法,提倡学生先拉旋律,然后到换把、揉弦的阶段,把高级的乐曲简化,分为入门阶段和飞跃阶段,即初级规范阶段和中高级阶段;配有学生现场、比赛、展示时的演奏视频,还有讲解与说明。教材的一个亮点是配有教参框——这些打框的文字是给老师看的,提醒老师去思索和理解。”张又说。(音乐周报)徐丽梅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