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话剧院2015重庆演出季 话剧《哥本哈根》登场
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和重庆演艺集团联合主办,铁皮屋(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国家话剧院2015重庆演出季”,于6月5日至8月30日期间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举行。“中国国家话剧院2015重庆演出季”以“新雾季理想”为主题,力求再现七十年前“重庆雾季公演”的浩大声势,让话剧艺术在重庆扎根开花。
“中国国家话剧院全国演出季”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提出,旨在推动剧院品牌建设,推广剧院优秀剧目,进一步扩大观众基础,普及戏剧艺术。自2014年起,中国国家话剧院每年都在全国5~6个城市分别举办演出季。去年“中国国家话剧院2014全国演出季”先后在新疆、上海、杭州、台北、重庆等5个城市成功举办。
“中国国家话剧院2015重庆演出季”是“2015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全国演出季”的第二站,也是继“中国国家话剧院2015天津演出季”之后的重要一站。
中国国家话剧院2015重庆演出季”精选了《哥本哈根》、《纪念碑》、《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三部作品,题材涵盖西方经典到中国当代生活,三部话剧、三个故事、三种风格。堪称好戏连台,精彩纷呈。
由王晓鹰导演执导的《哥本哈根》,曾荣获美国普利策奖和托尼奖两大顶级戏剧奖项,全剧以德国纳粹时代的科学家海森堡和丹麦科学家波尔及其夫人玛格瑞特的亡后灵魂的回忆与对话,展开对原子弹研制成功前后历史的审视。
《纪念碑》是查明哲导演的“战争三部曲”之一,讲述了一位在战争中失去女儿的母亲,迫使一个年轻的法西斯士兵去寻找战争中被他奸杀的23个姑娘的尸体。两人之间的心灵较量,推演出战争的血腥和残酷。
孟京辉导演风靡各地小剧场作品《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融入意大利即兴戏剧、法国喜剧和中国传统喜剧的表演手法,在狗兄弟来福和旺财进城寻找幸福和理想的经历中看到人生百态。
这三部大戏从6月5日起,将先后登上重庆国泰剧院的舞台,令重庆观众大饱眼福。
《哥本哈根》开启“中国国家话剧院2015重庆演出季”
从6月5日晚开始,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王晓鹰导演的话剧《哥本哈根》,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2015重庆演出季”演出剧目之一,在重庆国泰剧院连演三场。
《哥本哈根》被誉为“一部无法超越的悬疑推理经典作品”,英国剧作家迈克·弗雷恩曾凭借此剧在2000年连获普利策、托尼两项大奖,并掀起了“哥本哈根”热,它几乎是当时国外影响最大,吸引观众最多的一部戏。
剧照摄影:陈阿丁
选择将这部戏搬上中国舞台,在王晓鹰导演看来,更是一种使命。2003年,后来在剧中饰演海森堡的梁国庆向他推荐这个剧本。王晓鹰导演发现该剧特殊的题材和在西方戏剧界引起的强烈轰动后,当即决定要将这出国际最先锋的主流剧作介绍给中国的观众。他从导演的角度,用敏锐的视角和清晰的思维为大家深度解读了这个“永恒的谜团”,让大家看到剧中三位科学家对科学、战争、人类的内心探究和思考。“它的独到之处在于剧中时时刻刻表现着人与人之间相互较量的内心思辨的过程,饱含着生命的情感与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哥本哈根》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2015重庆演出季”的第一部剧目,王晓鹰导演还特意为重庆观众做了剧前导览,向大家介绍《哥本哈根》的背景。
王晓鹰导演告诉大家,《哥本哈根》以德国纳粹时代的科学家海森堡和丹麦科学家波尔及其夫人玛格瑞特的亡后灵魂的回忆与对话,引出了现代科学史上著名的1941年“哥本哈根会见之谜”,三人的灵魂在回忆中不断重新阐述那段历史,并且一直在追问一个终极的问题:作为一个有道义有良知的科学家,应该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做些什么?《哥本哈根》通过解密这次“哥本哈根会见之谜”,展开对原子弹研制成功前后历史的审视。
《哥本哈根》自2003年首演以来,已连续演出200多场,这12年间三位主演从未更换过,他们之间形成了相当默契的配合。该剧以特殊的结构方式、神秘的戏剧色彩以及激烈碰撞的逻辑思辨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累积了成千上万的“哥本哈根”迷,也使这部作品成了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由于该剧在开演前就受到了观众的强烈关注,不少现场观众表示听导演在现场讲述该剧背景故事,更有助于理解故事情节,甚至感到这样的剧前导览更是一种感知戏剧的独特方式。
近两个小时的演出结束后,观众们意犹未尽,谢幕时观众席掌声雷动,欢呼声不绝于耳。
6日下午,王晓鹰导演还冒雨在重庆大学为莘莘学子带来“戏剧艺术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快乐”专题讲座。
在讲座中,王晓鹰导演坦言他喜欢这样的戏剧:在尖锐程度和紧张程度大大超出日常生活可能性的戏剧情境中,在近乎极端、近乎残酷的人生境遇中,灵魂受到逼迫,生命遭遇窘困,人物不得不在这样特殊的情境之下做特殊的挣扎和特殊的选择,于是人格释放出特殊的力量,人性焕发出特殊的光彩,灵魂在特殊的关注和拷问中呈现出特殊的品质和意义。这句话中一连用了很多个“特殊”。每个人所能经历的生命体验是非常有限的,戏剧一定要表现一个特殊的生命经历,才能让我们间接受到灵魂的追问,同时扩展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它不能平庸,必须特殊。
两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后,学生们依依不舍,自愿留下来与导演交谈看法,交流互动长达半个多小时,现场气氛热烈。因同学们提问踊跃,交流迟迟无法结束……
一名看完昨晚演出后的学生说:“三位国家话剧院演员的表演让我佩服不已,在台上的两个小时,只有他们三位,台词的功底,语言表达的能力,肢体语言的演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还能在重庆看到更多国家话剧院的好戏!”
一位重庆的在校教师听完讲座表示:“《哥本哈根》抽象、现实和诗意的三个空间,不仅扩大了演区,还对该剧的氛围设置又增加了一种表现方式。剧中的一些场景还运用了投影手段,但听导演介绍,这些并非是虚拟画面,都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回放,比如广岛原子弹爆炸时的历史镜头,世界各国原子弹实验成功的镜头……这种形式不仅让人感到眼前一亮,更感到心灵的震撼。”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