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2014年1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就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提出13条具体意见,中小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笔者在从事中小学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资培训、帮助多所学校进行艺术教育规划的过程中,感到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艺术师资队伍、艺术教育理念、艺术教育实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1.各方力量对学校艺术教育重视依然不够
目前,在许多中小学管理者、主科教师、家长乃至部分艺术教师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重视主科轻视副科”的意识。许多人认为,让学生学好文化课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艺术课就是让孩子轻松一下。这样一来,艺术课程不受重视、艺术教育边缘化、学校艺术活动形式单一且水平不高就成为必然结果。
2.艺术教师数量不足、业务“不钻”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中小学艺术师资不足现象普遍存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班级数与艺术教师的配比是:小学音乐为1∶0.16,小学美术为1∶0.14;初中音乐、初中美术均为1∶0.10,高中音乐、高中美术参照初中的标准执行。但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师生比不达标,全校只有一两位艺术教师的情况依然存在。
“不钻”,指教师对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不够重视,仍然存在“铁饭碗”意识。当前艺术师资中,来自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专业的较少,来自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较多。这些教师艺术专业基本功好、专业技能强,但教育理论基础薄弱;舞台实践多,但讲台实践少甚至没有。有些艺术教师拥有公办学校教师编制后,开始不思进取,不俯下身去钻研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艺术学习与生命成长的关系关注不多。
3.艺术教学环境布设和设备配置不当
其一,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艺术表现形式运用不当。有些学校装修得富丽堂皇,有些学校看似很有“艺术范儿”,实则缺少儿童气息,缺少教育味道,难以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如有的小学,以冷静沉稳的色彩作为校园主色调,选用某些古典风格的教学用具,试图营造古朴厚重的传统文化艺术氛围,但实际上孩子们进校后感觉很压抑,教学设备使用起来也不舒服。有些学校在某些场合选用低沉舒缓的音乐,与儿童的心理接受倾向不一致。
其二,艺术教学设备配置不足、不当。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室都只有钢琴、电子琴、座椅、名人画像;美术教室的墙壁上,也只是悬挂几张名画。还有些学校虽然购置了丰富的艺术教学设备,但在购置时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接受能力等基本情况考虑不够,使许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4.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水平亟待提升
其一,艺术课程开课方式单一。许多学校仅仅遵照教委规定开设音乐、美术、书法三门艺术课(小三门),没有开设影视鉴赏、韵律舞蹈、艺术体操等拓展性课程。美术课仍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如简单地指定物品让学生绘画,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科学灵活地安排教学。音乐课虽然内容和形式上已经相对丰富,但学生的学习形式仍然具有被动性和“低水平重复性”。
其二,学科教学功利性较强。教师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不研究艺术教育的文化价值与生命价值。如音乐教学只是教会学生唱歌、传授一些音乐知识;美术教学只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配色方法等“规定动作”。教师对如何将艺术教育从技能练习层面提升到综合素养形成方面探索不多。
其三,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待规范。例如:有些艺术教师崇尚“艺术家气质”,个别言行不拘小节,给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学生带来观念冲突。有些教师身上依然存在语言暴力或冷暴力现象,“闭嘴”“出去”“不要小脸”“丢人”等负面甚至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时有出现。
二、中小学艺术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中小学艺术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社会发展环境、教育体制、应试教育观念等外在原因,也有学校管理和艺术教师自身的原因,其中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
1.学校领导层自身艺术修养不足、观念落后
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长自身艺术修养不高,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引导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能力有限。因此,尽管教育部出台了《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规定了应当保证艺术师资和艺术课程的开设,但一些学校的执行力度依然不够,文化课“挪用”艺术课时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学校即便办学经费充足,也无意投入到艺术教育上。
2.艺术教师来源渠道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渠道有限
其一,教师来源渠道较为单一。艺术教师多半是在高等师范院校或专业艺术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与社会艺术教育机构的教师相比,这些教师基本没有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的考验,在沟通艺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艺术活动的设计组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欠缺。
其二,教师在职培训机会不多。虽然我国已将教师培训作为教师能力与水平提升的重要平台,但对艺术教师的在职培训还有待加强。现有培训对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关注相当有限。
其三,专业上升渠道狭窄。最明显的问题体现在教师职称评定上。艺术学科属于“小学科”,艺术教师职称评定的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系列因职称评定而引发的学术造假、排队等候、特色定制等问题严重影响艺术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社会评价与家长教育观念的制约
许多家长未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开启孩子智慧与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在校外为学生报各种艺术培训班,目的之一是为孩子升学做准备。但现在教育部已取缔了艺术特长生加分的制度,许多地区对艺术特长生的招生名额也在逐年减少,这使得校外艺术教育的高利害性日渐消失,与此相应,一些家长对校内艺术教育的热情也日渐降低。同时,没有让孩子接受校外艺术教育的家长,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文化课上,认为艺术教育可有可无。
三、中小学艺术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重视顶层设计,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开展
学校领导应充分意识到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从制度层面整体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如学校应制定长远的艺术教育实施方案和各种艺术教育工作计划等。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学校既要选聘优秀师范院校毕业生,也要打通社会人员入职的渠道,吸纳高水平的专业人员进入艺术教育队伍。其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艺术教师在职研修质量。如聘请校外艺术专家来校授课,让艺术教师拜艺术家为师;组织跨区、跨校的专门的教研活动。再次,要积极支持艺术教师在职深造。
3.开发艺术课程资源,改进艺术教学策略
其一,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校本课程开发要做到传承性与兴趣性相结合。如音乐领域要涉猎孩子喜欢的一些校外的健康音乐,让校外音乐与校内音乐教学有机结合。如可以开设音乐剧、地方戏曲、戏剧表演、舞蹈、艺术体操、名作鉴赏等拓展性课程。
其二,研究学生艺术学习心理,优化教学方式。如中学美术内容中有素描教学,学生对此往往会感觉枯燥乏味。但教师如果引导学生“画出你心中最美的人”,可能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三,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现在的学生多数都具有学习艺术的经历,教师应对每个孩子及其家庭有充分了解,与家长联合制定学生的艺术培养计划。
4.完善教学设备与环境建设
其一,加大投入。首先,进行本校艺术设备的购置。其次,科学利用跨区跨校的艺术资源。学校可联系社区、校外培训机构、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学习的机会和空间。
其二,艺术教育教学环境布设要有创意。艺术教学环境设计要紧紧抓住两个核心要素:学生风采和教师风采。风采包括其作品、荣誉、感人的故事。如日本东京艺术学院最吸引学生的是走廊里的各类书籍、学生获得的荣誉照片、学生和教师创作的背景音乐及社会重要艺术类刊物等。艺术教育教学环境布设应该体现文化味和儿童味,传统文化与当下风采相结合。可按照动静结合的思路进行设计。动,可用师生成长视频、名人名曲、师生自创的优秀作品、人生哲理名言、主题定期更换等;静,要关注校园环境、教室环境、走廊环境、卫生间环境等。
5.建立有效的学校艺术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本校艺术教育评价机制的目的,是促进艺术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评价要以学生参与度、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作品或成果的社会影响等为重要参考依据。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