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莫言小说舞剧《红高粱》乌鲁木齐成功首演
昨晚,曾作为2014开年大戏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舞剧《红高粱》,在乌市成功首演。
这部舞剧改编自莫言小说《红高粱》,基本保有原著以及电影《红高粱》的主线情节,塑造了“我爷爷”、“我奶奶”、罗汉大叔等个体人物及乡亲群像。演出中,十几个大酒缸出现在舞台上,女主演在酒缸上完成了颠轿的高难度动作。从天而降的高粱景片,在灯光的映衬下,远看仿佛已经熟透的大片高粱地。随后,依次上演了祭酒、丰收等几大电影经典章节。结尾部分,当纸钱漫天飞舞时,现场气氛达到高潮,人们像从高粱地里爬出一样,毅然决然地迎着鬼子的枪炮而去……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在昨晚首演的舞剧 《红高粱》中,多处场景让人内心激荡,其中就包括祭酒仪式。在酒坊里,舞蹈演员们这段阳刚气十足的祭祀舞蹈引得观众一片惊叹。
来自湖北的观众张潇宓与朋友一起来新疆旅游,恰好赶上舞蹈节。她曾在济南看过舞剧《红高》,“比上次看理解得更深刻了,像结尾村民们一起顽强抗击日本人,集体壮烈牺牲,非常悲壮,这种情绪在舞剧中能表达得这么好,让人非常感动。”
据了解,舞剧《红高粱》在国内外演出200多场,曾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四届“文华奖”等重要奖项,还受邀在澳大利亚南澳洲阿德雷德艺术节上演出。
明日,该剧还将在新疆人民剧场继续演出。
“莫言看完后激动上台”
舞剧《红高粱》收获赞誉无数,背后的艰辛却不为人知。挑战这样一个经典作品,主创团队有什么感受?记者就此采访了该剧艺术总监陈忠凯。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部舞剧的定位是什么?和原著、电影有什么区别?
陈忠凯(以下简称“陈”):《红高粱》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因此在戏剧设置上更加舞蹈化,我们的改编是三分小说加七分电影。《红高粱》讲的是过往年代的事,如果我们今天仅把它表现成抗日剧,可能就体现不出它的意义了,所以我们把主题归结到生命,为作品总结了8个字:生如高粱,死如烈酒。
记:和原著作者莫言有交流吗?
陈:早在2010年授权时,我们就和莫言交流过。他很洒脱,说他不懂舞剧,我们做出来的作品是我们的,只要尊重原著就好。后来首演时,他专程从北京飞到青岛来看,看前他提出“不表态,不发言,不接受采访”,但看完后却激动地走上台向演职人员送上赞赏,“舞剧比较完美也比较完整地表达了我的原著昂扬向上的精神,让观众激动,它已经取得很大成功了”。
记:《红高粱》里很重要的一个意象是高粱,在舞台上怎么表现?
陈:高粱的问题实际上是最大的问题,我们总不能直接把高粱搬到舞台上,所以排除了写实手法,而是作为一种精神、一种空间来做。我们选择了莫言家乡的剪纸艺术做延伸,于是有了舞台上用电脑程序控制的巨大高粱景片,利用轨道平移来切换空间,把高粱做成一种参天大树般的感觉,蕴含了一种人的气质,体现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精神。
记:舞剧的主题是“生如高粱,死如烈酒”,高粱我们理解了,那烈酒呢?
陈:故事是从酒坊开始的,舞蹈演员会在酒缸上下腰、踢腿甚至做一些更高难度的动作。还有比如说祭酒部分在电影里就是一首歌,而舞剧里祭酒完全是一段男性阳刚的祭祀舞蹈。包括结尾部分,墨水河畔“我爷爷”和众乡亲一起洒酒祭奠亡灵,他们誓死抗争。烈酒象征着生命力被压迫到极致状态后的一种爆发。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