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士兵》为9月3日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献礼
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及演出,冯俐编剧、查明哲导演的原创大戏《中华士兵》经过前后近三年的筹备、文本七易其稿,自2015年7月初进驻排练场排练一个半月,于日前完成排练场全部排练工作,在进剧场前进行了最后的全剧联排。48名演员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内恢弘地全景再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抗战的英雄史诗,塑造出中国人高贵的英雄群像。《中华士兵》区别了以往艺术作品对于抗战的表现,立视角之新、拓格局之宽、描细节之深、塑人物之丰,可谓空前。
视角新颖呈现正面战场 格局广阔讲述全民抗战
《中华士兵》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的第二年,山西中条山地区国军殊死抵抗日寇疯狂入侵、浴血奋战,在兵力和粮草短缺之时为保存人性之伟大、血肉之刚强、气节之高贵,宁投母亲河怀抱不投降,中华儿郎和中华河山共一体,华夏子孙与神州大地同命运,凝练出强烈地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全剧以诗化的叙述方式,真实再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正义史诗。
查明哲导演将编剧冯俐在《中华士兵》剧作中悉心呈现出的三条主体脉络一气呵成地磅礴呈现在话剧舞台上,把演绎一代热血中国人的近半百演员一同集结,节奏清晰、思路缜密地表现了正面战场的果敢与坚毅。值得一提的是,导演以山西和山西地域特点融入全剧丰富但极其统一的美学表达中,秦腔这一从骨子中透露出黄河边粗粝干脆的人民个性的戏曲门类使得观众接受起来真挚可感。而编剧独特设置的戏中戏也颇为引人关注,剧中导演将“杨家将”举家上阵御敌的的故事融入在主体戏剧的叙述中,两相照应、自成一体。在话剧中设置戏曲片段的戏中戏,实为罕见,这一探索和尝试,无论在扩宽话剧民族化的表达还是丰富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都意义斐然。
《中华士兵》以深邃、苍凉、沉浑的叙述气质,述写抗日时期陕西八百男儿集体投江悲壮事件,泣地今天。以情以汗以泪以不甘泯灭的记忆,还原了一个伟大民族曾经的底色。
细节深入描摹丝丝入扣 人物丰沛流转生生不息
中国国家话剧院为《中华士兵》举全院之力,调动了剧院诸多实力演员,更通过数论面试遴选出多名“黄河冷娃”,近50名演员演绎出了真实历史中千余名中华士兵的雄浑气势。何瑜、徐卫、宗平、翟小兴、王新、李梦男、邹一正、陈希光、高发、陈强、王楠、吕毅、唐黎明、刘丹、赵芮、吕静等实力演员通过“集结、别离、论生、赴死”四个段落篇章,展现了一个个家庭、一组组人物对于战争的态度。这凝练着真实历史中千余人人物面貌的近50个角色,耗费了编剧冯俐近一年时间进行大量的资料阅读、史料考证、筛选组合、融合升华,形成了如今《中华士兵》近10组人物关系,其中不乏恋人、父子、祖孙、兄弟、母子等情感关系,戏班子演员、乡绅、军属等年代中独特的中国标签更是充沛了全剧的人物关系,在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东方战场、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的“自认度”达到了新的阶段,展现出此类创作中“中国面孔”的非凡气度。
全剧中作为意象的独特表达,“走向黄河”这条脉络在四个幕间通过“黄河冷娃”在宋旅长等人物的带领下欣然赴死,获得永生。这一意象在导演和编剧在对于创作的讨论中首先就确立的共识,在全剧的联排中不难看出,近20名从全国各地遴选而来的演员通过时而诗意、时而真实的肢体表达和形体塑造将全剧从写实的基础上烘托到了写意高点,在独特的转换和跳脱中呈现了丝丝入扣的细节和生生不息的情怀。
排练的一个半月时间内,全剧组的演员不断找寻、描摹、改变、贴近,在感性认识和情感认同上不断贴近人物,从联排中不难看出,他们已经在精神气质上贴近了那一群坚毅而果敢的中华士兵,更是从灵魂深处找到了源起,恍如真的从那年代来一般。
在剧作坚实、人物塑造丰沛的基础上,《中华士兵》将查明哲的导演艺术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一个半月的排练时间内,导演除了在排练场为全剧搭架子、添血肉,和演员们共同创作,斟酌表达,在题材上不断拓宽现实意义,在人物创作上不断回归人性本源。因为《中华士兵》对于舞台、制作、多媒体、音响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如今话剧舞台上的最高要求,全组创作人员近百人,导演对于各个技术部门的调度是史无前例的。在最终的呈现上,查明哲导演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一片浪花一儿郎”的独特意象,力求在舞美中将母亲河搬上话剧舞台,利用声光技术还原“黄河之水天上来”。
该剧日前完成了排练场的创作工作,即将进入剧场进行舞台技术和表演创作的合成与调整,为9月3日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的献礼做最后阶段的冲刺。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