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大型民族交响套曲《丝路粤韵》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由此正式拉开全国巡演的序幕。 《丝路粤韵》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策划指导,广东民族乐团委约创作,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担任艺术总监,作曲家景建树、张坚、韩兰魁、房晓敏、张晓峰、蓝程宝共同完成,是广东精心打造的一部优秀民族管弦乐力作。作品由《开海》 《祭海》 《远航》 《异域》 《乡愁》 《归来》《新梦》 7个篇章组成,以套曲形式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日前,广东民族乐团在京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对该作品的意见和建议。
专家们认为这部作品巧妙地发挥了民族乐器的性格特色,充分表现大编制乐队的宏大气势,浓缩了岭南民族民俗音乐文化及海洋异域文化的多种音乐元素,既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充满鲜明的时代气息,全面展示了岭南民乐交响化创作的最新成果。作品体裁新颖,特色鲜明,曲调饱满,旋律动听。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杨树表示:“不论是新作品的问世还是进京演出、国内巡演,都显示出我们对广东音乐的重视、对民族音乐的重视。我们要让我们的作品继承广东音乐气质,发出这一代广东民乐人的声音。 ”
作为《丝路粤韵》的艺术总监以及作曲家之一,赵季平称自己是被广东民族乐团的执著所感动,“从团长到指挥再到演奏员,他们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中国民族音乐。 ” 7人的作曲家团队由“40后”“50后”和“60后”组成,赵季平笑称这是老中青三代。“在张扬个性的年代,大家形成一种合力不容易。这个团队团结、虚心、谦让,有人提出意见,立刻认真修改。作曲家每一步的积累都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 ”赵季平坦言。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评价《丝路粤韵》主题高度突出,内涵厚重,语言通俗易懂,他认为,“只有接地气的作品,才能与老百姓融为一体,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留下来。 ”音乐评论家刘再生已经是第二次观看《丝路粤韵》 ,他表示,当今缺乏时代性、史诗性的大型作品,缺少反映民族精神的作品。 《丝路粤韵》的诞生,有它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作用,刘再生说:“音乐界公认,合作的难度远远大于个人的创作, 7位作曲家很好地解决了个性与共性的问题。 ”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特意赶来欣赏《丝路粤韵》 ,他认为广东民族乐团是一支劲旅,“我们各乐团每年委约的作品不少,但真正常演不衰的作品并不多,这跟作曲家的心态有关。《丝路粤韵》旋律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出民族作品要深入基层、扎根人民。 ”中国广播艺术团民族乐团团长张高祥作为广东人,听后认为这部作品体现了时代气息、时代精神以及作曲家的气质精神,对岭南音乐乃至广东音乐的发展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悉,北京首站后,《丝路粤韵》还将到济南、邯郸、西安、郑州、武汉、福州、厦门、泉州等地进行全国巡演。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