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4日下午,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了学科建设研讨会,并诚挚邀请了王黎光院长以及樊祖荫、杨通八、施万春、彭世端等部分离退休老教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系主任高佳佳教授主持。
高佳佳教授首先向王院长逐一介绍各位在职教师的教育背景与教学科研情况,随后,邀请王院长发言。王院长谈到,作曲系年轻人很多,充满朝气,并有着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作曲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对全校其他学科产生影响。如何将作曲系建成全国一流的教学队伍是我们将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促进与老师们的积极交流,王院长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就作曲系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交流意见。
樊祖荫教授提出,作曲系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二是中国与国外的关系;三是社会与学校的关系。他强调,我们要努力学习传统与现代的作曲技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并跟得上社会和音乐发展的需要。作曲系的教学要多条道路并存,并能适应社会需要,而这些方面是要落实到课程安排、师资建设和教材编写等细节上的。施万春教授赞同樊老师的意见,认为作曲系的教学要学好传统技术。多年来我们一直将现代音乐技法作为教学的主流,而对传统的重视程度不够。他认为,看似简单而有效果的东西是音乐创作的最高境界,我们的教学与创作要有开放的状态,既可雅俗共赏又能与时代接轨。
阮昆申老师在随后的发言中谈到,我们的教学要强调技术和文化两个层面的问题,对音乐品质和品味是要追求的,对于音乐本身的文化信息是要坚持的。在创作当中,无论写作管弦乐还是歌曲,都要经得起反复推敲。在教学中,要鼓励同学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朱琳老师认为,无论从课程建设还是体系建设,人才梯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院、系领导始终给予青年教师大力的支持,发挥每个人自身的个性和特点,能相互交流碰撞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给学生们提供跨学科的展示机会,搭建与姊妹院校合作的平台,让学生从不同艺术语言中汲取养分,得到更实际的锻炼。
彭世端教授的发言关注着作曲系的生源问题,她认为目前生源情况不够理想,文化底蕴好又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学生比较少,特别是本科生的生源问题值得大家思考。杨通八教授随后强调到,艺术的民族自信不能简单化,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对学校特色过分的强调,也会成为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障碍。同时,他提出在教学上要有一定的危机感来创造精品,在学术上要强调老、中、青的文化传承,要恢复并重建知识分子在高校的话语权。接下来,各教研室主任针对教研室的师资情况、教学特点、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系列简短的介绍。
在听取老师们的意见之后,王院长谈到,中国音乐学院引以为荣的就是她的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她应该发出中国的声音,并对“民族性”的概念和内含提出了更深层的阐释。王院长强调,要全面发展各学科,合理地规划和设置各学科的课程。对作曲系的办学方向、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学生培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表示,作曲系学科建设的第一要务,就是树立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办学方向,平衡好传统与现代、大众与小众的关系,小众是科研、大众是导向,在创作观念上要包容;其二,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建立科学而完善的课程标准,夯实基础教学;其三,加大力度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重视科研和教学两方面的积累;其四,重视基础教育,作曲系更要重视学生的文化修养,要为本科生开出必读书单,并在专业上强调本科的五年期间首先要学好技术,对有才能的学生要给平台重点培养。
座谈会持续了近三个半小时,老师们仍意犹未尽,受到校领导的鼓舞和激励,纷纷表示要在作曲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上继续钻研,更上一层楼。作曲系作为一支积极向上的团队,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作曲学科,相信目标一定会达到!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