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指挥家谭利华将挥棒北京交响乐团,上演“中华情怀——西藏印象觉嘎交响作品音乐会”。据介绍,当晚演奏的交响序曲《谛辩》等四首作品,是从觉嘎诸多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同时也都是中国首演。对于这位有个性的藏族作曲家,谭利华称,“他是个用心写作的人,他的作品执着、虔诚有深度,带有一种神秘感。”
他身上有着不少第一
说起觉嘎可是挺有来头,他身上有着不少的第一。
觉嘎出生在西藏当雄牧区,1985年毕业于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之后,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先后师从李忠勇教授、贾达群教授、郭文景教授等数十位著名作曲家、理论家、教育家,是我国第一位获得音乐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的藏族音乐家,同时也是我国首位博士后工作站出站的作曲专业博士后。
如今,觉嘎是西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作为作曲家,觉嘎创作有交响乐、管弦乐、民族管弦乐、室内乐、钢琴曲、歌曲、舞蹈音乐、戏剧配乐等数十部(首)作品。其中,许多作品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并在中国北京、上海、成都、拉萨、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北美,欧洲等地演出。
觉嘎的创作始终以当代音乐创作理念为先导并与西藏文化紧密结合,作品体现出深邃的哲理性与严密的逻辑性,并显示出娴熟创作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西藏题材音乐创作领域具有世界水准的艺术音乐。
他融入更多民族文化
说到此次作品音乐会曲目的创作,觉嘎在接受信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四首作品是从自己当年求学至今的积累。其中交响序曲《谛辩》是在四川音乐学院读硕士研究生时创作的,作于1995年,由连续演奏的五个部分组成,此前曾经演奏过其中的片段,明晚算是完整意义上的首演。觉嘎说:“因为当时正读研究生,在创作作品时考虑到论文答辩等因素,有些过于追求技术含量和学术性,表达的内容过于抽象,对演出的可行性考虑得不是很周全,所以难度很大很复杂。”
为大型管弦乐队而作的《集廓》、交响诗《根敦群培》和管弦乐协奏曲《净界》分别写于2005年、2013年和2015年。觉嘎称《集廓》是读博士期间的创作,而最后两首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要比前两首成熟许多,同时也融入更多的民族文化的形式特征。
作为民族音乐家,觉嘎对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说:“全人类的共性多于个性,如果民族的东西对于世界多样性有互补作用,那才是世界的。把民族的东西融入到世界中去,用世界的语言来表达民族智慧和气质,这才是当代所需要的,这也是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他是用心写作的人
对于觉嘎,谭利华很是赞赏:“在西藏,能创作如此有深度的管弦乐和交响乐的作曲家,觉嘎算是数一数二的。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藏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的精髓,换种说法更是一种对藏传佛教的音乐解释。”
谭利华认为,觉嘎的作品很有深度,这种深度是那种虔诚的执着,甚至有一些神秘东西的内在体现,“觉嘎是一个认真写作的人,他不随大流不应景。这几部作品并不是我们平常听到的那种规规矩矩的通俗管弦乐,但是他用交响乐的思维来写作。”谭利华说,觉嘎的每一首作品都有详细的解说,能够引导大家去欣赏、理解和感悟他的作品,“一句话,作曲家用心去写,我们用心去聆听就够了。”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