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曲音乐剧《寻乐记》即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
2017年2月10日、11日及12日,“中国古曲音乐剧《寻乐记》”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连演三场。音乐剧由北京丽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划、并与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演唱曲目多为历史上有传谱留下的古曲,通过音乐剧这一表现形式传播中国传统音乐。该音乐剧主唱是金铁霖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中国民歌优秀青年歌手杨丽雅。
“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汉族乐曲,包含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声乐曲又以古诗词歌曲为主。作为民族声乐作品的重要部分,这些声乐作品情感丰富,韵贵隽永,是中国歌唱艺术中彰显民族意识与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类重要体裁。在中华5000多年的文化长河中,古曲是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名副其实的民族音乐的母语与根。
古曲演唱从来就是中国歌唱家珍爱的艺术精品。近年来,学界围绕古曲创作、演唱和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了一定的学术积淀,但围绕古曲的演唱诠释与传播整理,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作为中国声乐学科内涵建设和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亟待有一个系统的梳理与新的提升。
主唱杨丽雅,还担任《寻乐记》音乐剧的策划人。杨丽雅和她的团队,在金铁霖老师的支持下,经过近半年的创作打磨,试图通过音乐剧这一表现形式,用梦幻唯美的故事将历史上有传谱留下的古曲一一串联,并展现古曲的精神内涵,更好的传播中国传统音乐。
《寻乐记》中,将会有百分之六十使用有传谱的传统音乐,包括器乐演奏和演唱。本剧目所选择古曲,体裁广泛,包括琴曲、笛箫曲、琵琶曲等。这些作品均为历史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曲目。如《碣石调幽兰》为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亦是今天唯一所见的文字谱,是汉族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由南朝丘明所作。
同时,部分根据剧目新创作的歌曲与配乐在风格上贴近古曲曲风,采用五声音阶与大小调音阶相结合的旋律形态来写作,同时囊括了雅乐调式燕乐调式等,传递出中国古代音乐风格的神韵。在乐器编配方面,使用了传统乐器与打击乐、电子音乐等相结合的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听觉享受,力图使用现代人的音乐审美与技巧传递出古人的音乐思想。
为潜心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2011年杨丽雅组建丽雅乐团,亲自担任主唱。她还曾多次演唱古曲作品,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阳关三叠》、《关雎》、《清平调》、《生渣子》、《越调小桃红》、《胡笳十八拍》、《越人歌》、《小雅-鹿鸣》、《红楼梦》系列音乐等几十首作品。其演唱特点气韵生动、雅正圆润、含蕴深厚。社会学家、民俗学家、中国古曲研究中心副主任艾君表示,一位歌手能准确地把握好古诗词的演唱也是其对民族音乐追求的至高境界,反映了其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彰显了其对曲子和词意的完美融合和把握。
寻初心之清乐,记执着之始终。将中国传统音乐经典以音乐剧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上,既是一次大胆实验,也是一次文化创新。据杨丽雅介绍,这个首开先河的艺术形式,只是她们系列音乐剧的开始,她的团队将继续努力,把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去,将历史性、民族性、艺术性、学术性融为一体的完美艺术展现在观众面前。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