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交响音乐会《“永不忘却”——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昨晚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
交响音乐会《永不忘却》上演,主创采风、创作历时近一年
昨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交响音乐会《永不忘却——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在南京保利大剧院再演一场,厚重震撼的管乐演奏,穿插其间的合唱、朗诵,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震撼,在音乐中铭记历史,缅怀追思南京大屠杀遇难者。
作为第一台以“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交响音乐会,解放军军乐团的创作过程历时近一年,主创人员来宁采风了解历史,积累创作素材,他们的最大愿望就是“用音乐让人们牢记历史”。
茉莉玫瑰隔空对话
诉说超越国界的大爱善举
茉莉玫瑰隔空对话
诉说超越国界的大爱善举
主创来宁采风收获创作灵感——
音乐会由《南京·血哀1213》、《那时芬芳》、《茉莉与玫瑰》、《南京·记忆》、《和平必胜》和《强军赞歌》等6个曲目组合而成。其中,第三首曲目《茉莉与玫瑰》,是解放军军乐团作曲家王和声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大型交响作品。曲名中的茉莉与玫瑰,来自于主创人员在南京采风中的一次偶然发现。
今年4月,时任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室主任的王和声带领主创人员来宁采风,先后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中国航空烈士纪念馆等地,并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生等交流座谈。
“在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我看到墙上一张照片里有几行五线谱,曲名叫《蚕豆歌》,讲的是当时拉贝从上海买来蚕豆为难民充饥的故事。”王和声用手机拍下了这张照片,将这个故事记在了心里,后来去茉莉花的故乡六合采风时,他突然有了灵感:让象征勤劳善良的茉莉花与代表和平关爱的“辛德贝格玫瑰”隔空对话,诉说国际和平人士超越国界的大爱与善举。
在这首奏鸣曲式的交响乐中,面对侵略者的肆意践踏,茉莉与玫瑰跨越国界的和平之花,用顽强的生命力相互帮扶与关爱,绽放出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
南京团队打造《和平必胜》——
“反复删改歌词
让每个音符都能打动心弦”
“反复删改歌词
让每个音符都能打动心弦”
南京团队打造《和平必胜》——
音乐会尾声,由南京市文联组织创作的《和平必胜》,在气势恢弘的管乐合奏和多声部合唱共同演绎下,成为现场最为打动人心的时刻。
《和平必胜》的词作者,是南京市作协顾问、76岁老人冯亦同,他创作的《和平宣言》曾在2014年首个国家公祭日当天,由77名中学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齐声诵读。此次《和平必胜》的歌词部分,则是《和平宣言》的“精简版”。
将诗朗诵改编为音乐作品,并非只是精简些文字那么简单。冯亦同说,《和平宣言》一共有240字,在与解放军军乐团的作曲家沟通后,为了符合音乐会和仪式曲的表演要求,又把歌词拿回来一遍遍地反复删改,最后的版本只有96个字。“文字虽然减少了,但内涵更丰富,更厚重了。”
《和平必胜》的作曲之一惠培峰是前线文工团的著名作曲家,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这部作品也凝聚着他的心血。音乐会后,当听到有观众哼起《和平必胜》中激昂的旋律时,他说这就是对创作者最大的肯定。“我们在创作时希望打造出一首家喻户晓的精品,希望观众能记住里面的旋律,让每个音符都能打动心弦。”
在南京音乐人创作版本的基础上,王和声在编曲方面做了进一步修改。“之前的版本已经很成熟了,后来的修改是为了更符合军乐团演奏的标准,通过管乐的演奏让作品变得更加雄浑有力,更富有仪式感。现在的版本,既有室外仪式音乐的特点,又有室内交响音乐会的特质,整体旋律更加精炼,内涵与情感也更加丰满。”
乐团指挥带伤执棒
奉献最美合奏
手臂受伤仍坚持登台——
手臂受伤仍坚持登台——
执棒音乐会的指挥,是解放军军乐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指挥张海峰,他曾指挥解放军军乐团完成国家和军队重要内外事司礼演奏和音乐会演出千余场次,去年还担任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联合军乐团总指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此前左臂受伤,此次音乐会从排练到演出,张海峰几乎都是用一只右手坚持完成的。演出现场,指挥台上的张海峰完全没有受到伤痛的影响,右手中那根指挥棒仿佛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丝毫不差地指引着乐团完美合奏。演出谢幕时,这位在台上激情四射的执棒者也收获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解放军军乐团女作曲家娜拉创作的《那时芬芳》从女性的视角,回顾了1937年的南京。“原本南京人民的生活平静而美好,但侵华日军的到来,让一切都变了。因此,这首作品在演绎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转折。”娜拉说,创作过程中,自己一边写,一边忍不住掉眼泪。
王和声透露,这次音乐会算是一次“演习”和汇报演出,乐团接下来还会进一步打磨,等到明年的国家公祭日期间会再来南京演出,为观众带来一场更完美、更震撼的音乐会。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