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团再赴云南红河深入生活采风
“去年,随中国交响乐团到云南红河采风时,我是采风团里最年轻的成员。今年再来,我成了团里最年长的。面对这些年轻的同行,我没有懈怠的理由。我将用采风得来的灵感,创作出不辜负时代、不辜负人民的作品。”4月25日,中国交响乐团结束了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期5天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活动,面对壮美的哈尼梯田和村寨里一张张淳朴的笑脸,作曲家黄荟如是说。
2015年5月,中国交响乐团组织邵恩、郭小笛、赵石军、黄荟等6位艺术家,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脚步迈进了云南红河。其间,他们观摩研习当地少数民族艺术,与当地民间艺人展开了深入交流。几个月后,艺术家纷纷交上采风成果,汇集成一场名为《哈尼交响·欢乐新春》的交响音乐会,于2016年1月23日由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奏响。
音乐会当天,正赶上北京罕见的寒潮天气,但音乐厅还是坐满了观众。“参加采风的音乐家都受到了强烈震撼,所以都拿出了新作。但我当时很疑惑,这样一场以同样的音乐背景激发出来的、略带一点命题色彩的交响乐新作品音乐会,能不能被当今口味挑剔的观众所接受?观众的热情给了我回答和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决心。”于是,黄荟又来了。
今年4月21日至25日,中国交响乐团再次组织7位作曲家深入云南红河。正如黄荟所说,这一次都是年轻的面孔。“中国交响乐团正在努力为原创交响乐作品搭建从创作到表演再到宣传推广的完整平台,我们希望更多的年轻作曲家能够加入我们的序列。于是,今年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我们选择了年轻的作曲家,他们都是各自年龄段的佼佼者。”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说。
在短短5天的时间里,采风团每天行程百余公里,深入红河州蒙自市、屏边苗族自治县、元阳县、红河县,了解民风民俗、采集素材……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作曲家张朝祖籍在南京,出生于红河。13岁那年,他带着“一定要把这里的音乐带出去”的决心,走出了哀牢山。“父亲被红河的音乐所吸引,一待就是30年。他对我说,如果想把这里的音乐搞好,就要吸收全国甚至世界的音乐。所以,我开始在全国各地、世界各地跑,这一跑就20年没有回来。去年,跟随中国交响乐团回来,我哭了不止一次。”
张朝说,走了那么多地方,他还是最爱云南音乐,因为这里的音乐有着“太阳般的光彩”。而对于民族元素的运用,他有着独特的方法。“很多民族音乐初听会感觉比较糙,一不小心就会擦肩而过。但既然它可以流传千百年,必然有它的独特之处。我的方法就是反复听,一直听到自己能挖掘出东西。只有不断地从民间汲取养料,才能真正挖掘出民族个性,从而在作品中表现民族精神。”
因为20年前接受了中国唱片总公司有关“东方神韵”系列唱片的委约,黄荟没少来云南做田野调查。“20年来,我习惯了每年至少有两个月独自在乡间行走。2006年,我甚至有7个月都在乡下。利用采集来的素材,我陆续完成了《云之南》、《天之山》、《蒙古利亚》等唱片。”
黄荟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不仅锻造了他音乐创作的个性和品质,重塑了他的音乐理念和生活态度,更造就了一个崭新的自己。
虽然多次来云南,但黄荟在此次采风中还是有了新的发现。在屏边苗族自治县观摩苗族歌舞时,两件打击乐器吸引了黄荟的注意——一件是用舀水的瓢敲击背水用的竹筒,另一件是用镰刀敲击耕地用的犁铧。“原本苗族的打击乐器是很少的。但因为民族音乐的与时俱进,接受了外来的流行音乐等,对节奏的需求也愈发依赖,所以才会产生对打击乐的更多需求。缺少现成的打击乐器,聪明的苗族人就从生活中找。现在,这些器具在生活中也并不经常使用了,可以说是变废为宝。”
蒙自市雨过铺镇永宁村76岁的李泰来嘴里的乐器,引起了更多音乐家的注意——一块小小的鱼鳞片。李泰来说,村子迁徙到如今的长桥海边后,村里人改变了放牧的习惯,开始以捕鱼为业。而鱼鳞片也渐渐代替树叶,成为常在嘴里吹奏的乐器。如今,李泰来带了七八个徒弟,已经有四五个可以登台演出。听了李泰来的介绍,艺术家纷纷赞叹,艺术确实来源于生活。
在短短的采风中,让每一位艺术家震撼不已的当属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村切龙中寨的哈尼族“开秧门”表演。
开秧门,哈尼语称“卡窝棚”。阳春三月,哈尼山乡万物复苏,到处焕然一新。在欢乐的布谷鸟叫声中,哈尼人又一个插秧时节到来了。自古以来,哈尼族把“卡窝棚”当做一个重要节日看待。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染制金黄色的糯米饭,煮染红蛋,栽秧的姑娘穿上节日的新衣,一大早就从寨脚背着秧苗走向有着1400年的哈尼梯田,唱着哈尼族“多声部”音乐,跳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栽下秧苗。
在欢快气氛的感染下,中国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也加入到歌舞的海洋中——指挥家邵恩挽起裤脚,站在田埂上,指挥铜管声部演奏了张朝作曲的《开秧号角》。“音乐是属于人民的,我们的演奏只是将音乐还给人民。”邵恩说。
中国交响乐团原创中心的黄凯然评价:“哈尼族‘多声部’音乐带有很大随机性,几人成群,一领众和,以带有对话性质的音乐语言相互交流,是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表达方式,它更侧重于用音乐作为载体来进行表达,由于它的随机性,多声部音乐给人以神秘的色彩。”
关峡则想着如何将哈尼族“多声部”音乐请进音乐厅,与交响乐融合,“当然,现在还不能动手做,还需要一些准备。希望时机能早日成熟。”
在2015年红河采风后,中国交响乐团在元阳县哈尼小镇设立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创作实践基地。此次采风中,中国交响乐团的又一实践基地在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挂牌。
挂牌仪式后,传承学校的孩子们为艺术家们进行了汇报演出。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谢文辉看到孩子们表演的原生态歌舞时,激动不已。“我看到了原生态音乐传承的希望。我近期的创作研究重点是原生态儿歌的搜集与整理,在完整保留它们的同时,试图将其与当代孩子的‘声音’相融合,并进行再创作。我觉得这对于当下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我的音乐作品能够唤起他们对山里孩子们生活的憧憬与渴望,能够让他们彼此之间建立沟通与了解,那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活动不仅对于我们这代人有意义,对于我们的后代更是意义深远。”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