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古琴研修班暨全国古琴制作交流展示大会落幕
为期三天的“2017全国古琴研修班暨全国古琴制作交流展示大会”于日前圆满落下了帷幕。
本次活动旨在传承中国古琴制作技艺,进一步提升我国古琴制作水平,搭建古琴制作技术交流平台,加大古琴制作与演奏界的互动,发现挖掘优秀的古琴制作人才。
本次活动分为“中国乐器大讲堂”——全国古琴制作高级研修班和“中国好古琴”——全国古琴制作交流展示大会两部分。
在古琴制作高级研修班的课堂上,中国民管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著名古琴制作家王鹏先生做了《古琴制作与鉴赏》的讲座;著名古琴演奏家、中国民管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赵家珍做了《演奏家眼中好古琴的标准及当前古琴制作存在的问题》;清华大学机械与力学研究专家雷丽萍教授做了《古琴结构的力学分析与研究》的讲座;中国音乐学院科技系系主任、著名音乐声学专家韩宝强教授做了《如何提高和鉴定古琴的声音品质》的讲座。
参会人员与雷丽萍教授合影
“中国好古琴”——全国古琴制作交流展示大会这一环节是此次活动中最大的亮点。参加评比的26张古琴一字排开,等待着评委们的听奏和自奏。评委席上就坐的专家有赵家珍、赵家珍、杨青、张子盛和杨春薇。
本次比赛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专业演奏者根据比赛规定的要求,用每一张编号的参赛琴弹奏了《潇湘水云》几个段落和即兴的弹奏,评委根据每一张琴发出的声音打出声学分数。据悉,本次比赛分数由听奏、自奏和工艺三部分构成,工艺分占%20,听奏分占%40,自奏分占%40。
26张参赛琴在听奏部分完成之后,试奏员谈了他弹奏这些参赛琴的体会。他说,许多斫琴家斫制的古琴大多比较适宜弹奏古曲,如果弹奏当代作曲家的曲目,恐怕从强度、力度上难以承受。他建议斫琴师在斫制古琴的过程中,考虑一下古琴演奏当代作品的因素。
评委自奏
下午的比赛内容是评委自奏。四个评委一组一组的轮换着弹奏着参赛的古琴,然后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分数。评委自奏完所有参赛琴后,稍事休息,便开始对26张参赛古琴进行评点。
评委们认为参赛古琴的声音品质很平均,做工精良,感觉国内古琴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他们也指出了参赛古琴存在的一些问题。赵家珍说:本次参赛的古琴比之前的有进步,但还没有特别令人惊艳的作品,普遍在良好的级别,希望今后有待提高和突破。
张子盛说:上世纪80年代我学琴的时候,国内制作古琴的厂家很有限,而今随着古琴的普及和推广,古琴厂家如雨后春笋。当年从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流传下来的古琴成百上千,但留下来的精品并不多。现在的古琴音色上都超过了过去的古琴。通过此次评比,希望对今后的古琴制作标准化的形成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杨青说:20年前,想找一张好琴很不容易,而现在很多新琴都超过了老琴,这就给学琴人提供了方便。古人云:古琴五百年后出正音。古琴的寿命与其他乐器不一样,至少五百年至一千年。在这个过程中,古琴的音色才能逐渐变好。杨青认为,古琴要做到:松而不空,实而不死,柔而不肉,亮而不薄。“古琴的寿命很长,做古琴的人和弹古琴的人都是可以传世的。一张琴就是一个活动的丰碑。”杨春薇说:纵观此次古琴比赛,整体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琴家跟斫琴师的沟通很重要。”杨春薇说:古人对古琴的音色有很多的论述,斫琴师应该熟悉这些论述。在斫琴过程中应对泛音、空弦的音色有基本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对好的声音在心理上有一种期待,朝着那个方向去做琴,这样就能制作出音色上乘的古琴。
韩宝强《如何提高和坚定古琴的声音品质》在讲座中先后用两张古琴录音测试,通过图谱看古琴谐音的强弱。通过对古琴谐音能量比较和量化,用数据说话。通过仪器测试乐器,发现问题,解决乐器制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古琴制作水平。韩宝强说,古琴基音弱是普遍现象,每张古琴都有各自的特点。他透露今后要成立“乐器医院”,要对300件乐器进行分析,也希望跟乐器厂家和斫琴师紧密合作。“我们是研究声学的,今后要把研究成果与业内人士分享。”
丰元凯建议制作师会利用计算机软件测量声音,做频谱分析,这样古琴制作就会上一个档次。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公布本次全国古琴制作交流展示结果。斯屠汉、熊利斌、贾洪流获得金奖。同时活动还产生了四个银奖、六个铜奖和12个优秀奖。随后,韩宝强教授、丰元凯、白小琪为获奖选手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杯。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制作改革委员会会长丰元凯最后在致辞中表示:“感谢参赛选手和厂家积极参加这次活动。我们将总结经验,在今后的活动中,把工作做得更好,竭尽全力为厂家服务。”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活动由中国民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主办,扬州琴筝协会协办,天博和音国际文化传播机构承办。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