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响乐团成为第一支受邀亮相琉森音乐节的中国乐团
瑞士当地时间8月20日,一个值得载入中国交响发展史册的里程碑。
上海交响乐团在音乐总监余隆的率领下,登上琉森音乐节的主场KKL,成为了这个世界顶级音乐节80年历史上,第一支受邀亮相于此的中国乐团。
音乐会前,琉森音乐节总监迈克尔·海弗里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琉森音乐节是全球最好的音乐节之一,我们只邀请一流的乐团登台于此。之所以邀请上海交响乐团作为第一支登台琉森音乐节的中国乐团,是因为我们知道上海交响乐团有着超过百年的历史,也是最能代表上海这座城市深厚文化根基以及文化传统的(一个团体)。我相信今晚的观众都会喜欢这场音乐会,因为他们能在这里更好地感知中国文化。”
据了解,上海交响乐团的这场音乐会整体出票超过95%,不仅受到观众的瞩目,也吸引到了欧洲主流古典音乐经纪公司、唱片公司和音乐界人士的关注。“现在中国团的巡演越来越多,可以说,缺少的并不是海外巡演本身,而是真正有质量、有高度,能够代表中国‘立’起来,与世界顶尖文化对话的内容。”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
“琉森音乐节的观众来自全球各地,欧洲、美洲、甚至是亚洲…..大家都很关注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会。”音乐节工作人员Gabi介绍说,“琉森音乐节全年的观众人数超过10万,其中Summer Festival规模最大,也因为集中了全球最顶尖的交响乐团,观众会占到全年的70%以上。”当然,这里也有着全世界最懂行和最挑剔的观众。即便是第三次亮相琉森音乐节,和上交有过多次合作的著名小提琴家文格洛夫也都严正以待,甚至比乐团还要早得抵达音乐厅准备。
事实上,可以这么说,琉森音乐节之于古典音乐,就如同奥林匹克之于体育竞技。没有哪支乐团、哪位指挥和独奏家,不以登台琉森为荣。音乐节由指挥巨擘托斯卡尼尼创建于1938年,在而后的发展历程中,随着富特文格勒、库贝利克、卡拉扬、阿巴多等大师的垂青和锻造,让琉森音乐节名声大噪,一跃成为欣赏交响乐的“圣地”。
今年的琉森音乐节从8月11日至9月10日举行,将有超过100场演出在四周的时间里集中上演,着重探讨“身份认同”这一话题:从巴托克、马勒、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的命运中,找到如何改变我们当前生存环境的启示。
包括余隆执棒下的上海交响乐团在内,本届音乐节强团林立,集结了全球交响乐团的一线卡司:里卡多·夏伊指挥琉森节日乐团及斯卡拉歌剧院管弦乐团、西蒙·拉特尔与柏林爱乐、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达尼埃莱·加蒂与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丹尼尔·哈丁与维也纳爱乐、夏尔·迪图瓦联袂阿格里奇与英国皇家爱乐等。一场场接连掀起的交响强音,让今年的琉森音乐节高潮不断。
对于这样一场意义非凡的音乐会,上海交响乐团在曲目编排上也可谓独具巧思。既有能体现乐团实力的西方经典之作,也有展现城市文化包容性和温度的中国声音。
音乐会以阿龙·阿甫夏洛莫夫的交响诗《北平胡同》开场,乐队用“中西交融”的乐器组合,描摹出一幅幅发生在胡同里的生活情景,瞬间将观众拉回了20世纪初遥远的北京城。有意思的是,阿甫夏洛莫夫毕业于苏黎世音乐学院,之后远赴中国生活,这部代表作便是他在上海弄堂里遥望北平胡同的回忆,夹杂着对于中国大地风土人情的眷恋。该作也正是由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工部局乐队于1933年首演。
“特别喜欢第一首(《北平胡同》),听着听着就让我联想到了北京胡同里的那些感觉,很生动。”现场正巧碰到了在北京师范大学留学的美国学生Philip Pikus。这是他第一次和家人来琉森音乐节,并且只选择了上交一场演出。
除《北平胡同》外,上交还接连献上了两部经典之作,与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联袂的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交响曲》,阐释出世界语言的中国表达。
85岁的波兰传奇指挥大师、作曲家潘德列茨基专程从波兰飞来瑞士,以演绎肖斯塔科维奇作品见长的他,在听了上交的现场演绎后,兴奋地跑到后台对余隆说,“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第一个在琉森音乐节指挥“肖五”的,也正是潘德列茨基本人。
德国观众里希特也评价道,“我听过很多乐团拉的肖斯塔科维奇,每一个都不太一样,但今天是我第一次听到中国乐团的演奏版本,完全被震惊到了,让我对中国的乐团刮目相看。
谢幕时,全场观众起立两次,鼓掌欢呼。随后,上海交响乐团又以一曲老团长黄贻钧改编的《良宵》返场加演,寄托美好寓意。
音乐会后,琉森音乐节执行总监迈克尔·海弗里格专程到后台,表达了自己听了这场音乐会后的震惊,他透露谢幕后全场起立鼓掌,在琉森音乐节并不多见,这足以证明上交的演绎得到挑剔的琉森音乐节观众的认可。他还表示希望和上交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黎世兼驻列支敦士登公国总领事高燕平大使出席音乐会,并在演出结束后,特意前往后台亲切慰问乐团,对音乐会的成功表示祝贺。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表示,“能够站在琉森音乐节的舞台上,用音乐这个全球通识的语言,和世界观众进行亲切的对话,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上海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发祥地,曾走在世界文化的前列。如今,理应凭借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广博的文化胸襟和有温度的文化意识,去引领文化发展。而上海交响乐团作为城市的代表,中国乐团的代表,有能力也负使命和担当,去向世界阐述中国表达。”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