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广州艺术节·戏剧2017”在广州大剧院落幕
自7月8日开锣的“第七届广州艺术节·戏剧2017”,于9月10日晚在广州大剧院落下帷幕。艺术节创办于2011年,今年是第七届,首次以戏剧为主题,旨在打造广州“国际戏剧之都”的文化名片。期间,22台国内外剧目共67场演出异彩纷呈,观众达20万人次,其中,“本地优秀剧目展演”系列板块大受欢迎,除了广州本地艺术院团倾力加盟外,还特别策划了“青年戏剧培养计划”,开设全国首个文化创意人才培养、IP培育的演艺项目孵化基地“D艺空间”,让广州本地的青年戏剧爱好者有机会和国内外戏剧名家交流切磋,真正让戏剧深入本土、走进民众。
方向一:独立制作
“年度歌剧”本土力量在“发声”
这几天,第七届广州艺术节压轴剧目、广州大剧院年度歌剧《阿依达》已经在朋友圈开始“刷屏”。实际上,从2010年起,大剧院每年引进一部“年度歌剧”。今年的《阿依达》甫一开票,3天内票房就过了百万元,还没正式开演门票已所剩无几。这不仅是多年来累积的歌剧市场与歌剧迷所带来的效应,更说明了好的文艺作品最终会迎来好的市场回报。从“年度歌剧”的一路演变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国际艺术的“金字塔尖”,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广东文艺力量的身影。
最先,“年度歌剧”是从购买版权开始的。在2010年广州大剧院版(简称“广大版”)《图兰朵》之前,广州从来没有国际上认可的经典全景歌剧,院方通过购得版权、重新制作、邀请世界乐坛顶级阵容来广州演出的方式,让它在广州创下史上之最。
次年的《托斯卡》开始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版权,更在原来罗马大剧院版本的基础上重新制作了实景大教堂。第三、四年的《蝴蝶夫人》《茶花女》《卡门》则采取多家国际顶级大剧院联合制作的方式。到了2015年《魔笛》上演,西洋歌剧遇上手绘动画、古典旋律联手尖端技术,创造性地打造了“新潮版莫扎特”,在广州打造了一个“超现实舞台”。至今,依然有广州观众对当时的场景念念不忘。
今年上演的《阿依达》融入了更丰富的广东本土元素,除了邀请深圳交响乐团伴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都会参与演出,他们在多个场景都有出场,有的在舞台上演出达30分钟。据悉,从明年起,广州大剧院将推出真正自己独立制作的原创歌剧《马可波罗》,初定于2018年5月亮相。
7年间,“年度歌剧”从无到有,从原版引入到联合制作再到独立制作,广州这座国际大都市正尝试通过“歌剧”这门世界语言,发出本土声音,展现自身的文化实力。
方向二:岭南特色
舞台精品和民间工艺“组团”参与
近一两年,像《天鹅湖》《吝啬鬼》《牡丹亭》等国内外顶级剧团的经典剧目在广州已经越来越多。优秀文艺作品是反映一个城市文化创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广州艺术节上只有这些大剧目,少了岭南风味的文艺原创作品,虽然璀璨,也会失去特色。
今年的广州艺术节广州本地艺术院团可谓铆足了劲,推出的“镇团大戏”更是令人刮目相看。无论是广州歌舞剧院的原创音乐剧《西关小姐》、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的词剧《邯郸记》,还是广州粤剧院的《睿王与庄妃》《南越宫词》、广州杂技团的杂技剧《笑傲江湖》、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的大型原创环保题材木偶剧《垃圾大战》,都是近年来本土原创的代表作,不仅观众口碑好,上座率也相当高。
过去,本届广州艺术节的本地院团剧目,低至50元的惠民票价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观看,不仅没有赠票,有些场次更是一票难求。广州的本土文艺院团改革已久,政府在大型活动中对各个剧团优秀剧目的采购,是“双赢”之举,凡是观众特别喜欢的作品,越应该多演,多用这些剧目培养观众,多给年轻演员演出机会。
对于很多在广州工作、生活的市民而言,广州艺术节是他们了解、接触广州文化的一次机会。“相比国际大团、西方经典,本土戏剧舞台作品中蕴含的地方特色会浓厚很多,一般我会约上几个朋友一同看戏,会有很多话题可以聊。”市民陈小姐刚到广州工作不久,这次除了早早就订好了《阿依达》的门票,还一并购买了《邯郸记》《笑傲江湖》等剧目,“《阿依达》一年只能看一次,但这些本地院团的剧目其实之前就有听说,也偶尔看过,难得艺术节将他们汇集起来了,于我们而言,也是一次岭南文化大餐。”
此外,她最近还参加了两次剧院组织的线下会员活动,体验了一把广绣和剪纸艺术。原来,第七届广州艺术节期间,除了各大剧目轮番上演之际,一系列具有岭南广府文化特色的活动也在同期举行,如“粤剧旦角魅力赏”“木棉剪纸艺术行”“带您走进小提琴世界之《广州提琴制作技艺(非遗)》”“花色宫扇-广绣(非遗)工作坊”等活动每次都吸引了大批市民参与,接下来,本月还有“广彩赏析工作坊”“广府童谣水墨画赏析会”举行。在活动中,市民不仅可以欣赏到独具岭南特色的民间工艺,更可以亲手体验、了解其工艺方法、起源发展,是接触和学习岭南文化的大好机会。
方向三:创意孵化
从“约你睇好戏”到“约你演好戏”
广州艺术节举办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要推动“戏剧之都”的品牌建设,除了作品、观众、市场,人才也是不可或缺的。以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乌镇戏剧节为例,除了来自国内外的精彩剧目,最具特色的其实还是“青年竞演”部分。可喜的是,本届广州艺术节启动了“青年戏剧培养计划”,通过以剧院为依托,开展青年戏剧嘉年华活动,运用舞台表演艺术的孵化器,大力培养演艺创意人才,成为本届艺术节“节中节”的新亮点。
从“约你睇好戏”到“约你演好戏”,把广州艺术节从单纯的“展演”平台往演艺项目的“孵化”平台推进,这其中广州大剧院作为承办方承担着重要作用。与“青年戏剧培养计划”同期启动的,还有“D艺空间”,这是一个以剧院为依托、针对舞台表演艺术的“孵化器”。
今年3月份,广州大剧院开始邀请广州各大高校戏剧团体报名参与,并初选出部分作品在本次艺术节上公演,通过孵化器从非职业的表演者或大学生表演中挖掘一些年轻人,让优秀的作品有机会在广州艺术节期间在相应的剧场上演,并以优惠的方式邀请市民观看,邀请专家和剧院老师观摩,从中发现可以培养的剧目和人才。据悉,在本次展演中表现突出的剧目和团队可获得优先入驻孵化器的机会。
作为首批入选的4个剧目,《西·游·纪》中的时空交错,《绘事故》中的爱恨情仇,《梦留黄沙》中的歌舞青春以及《无常女吊》的人文关怀,都从不同侧面呈现了广州大学生在戏剧创作和表演领域的最新探索,这些作品均为原创,也是非常宝贵的创意资源。在《西·游·纪》演后谈环节,一位戏评人提到,过去广州大剧院是一个“高大上”的平台,上演的多是国际大制作,而大学生的戏剧多是在圈内热闹,很难登上大舞台,这样的尝试对大学生戏剧是很好的激励。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也说,感谢政府和剧院这些年对本地文化艺术的扶持,能让这些年轻人的创作有展示的平台,她也希望,通过让戏剧进校园,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多的理解。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