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协会: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
在行业科技创新和落实“技术路线图”过程中,中国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设计、制作与创新一直是科技创新工作的焦点。为了持续推进行业科技创新工作和使民族低音拉弦乐器进入实用推广阶段,10月24日,中国乐器协会特组织相关提琴及民乐制作企业、制作家、演奏家以及乐团指挥家等专家,共同召开“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研讨会”。中国乐器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曾泽民、秘书长陈晋武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承办。
中央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王新华,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章红艳,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二胡首席张方鸣,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歌舞团常驻指挥杨春林以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会长丰元凯等六位乐器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并担任了此次研讨会的评价专家,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师王崇武担任此次演奏嘉宾。
参加此次研讨会评价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有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的大华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大瓷琴以及泰兴凤灵乐器公司研制的贝拉琴。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教授郑荃、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高级技师张建平及泰兴凤灵乐器公司董事长李书、黄桥乐器产业园主任钱富民出席了本次会议。
中国乐器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曾泽民在讲话中指出:“任何乐器改革都要有一个脉络和实践的过程,一直以来,如何研发出适合中国民族乐队使用的低音拉弦乐器是乐器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民乐改革中一个长期的功课。各院团、乐器企业以及个人均作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能对目前这项工作进行阶段性的评价与汇总,在即将召开的行业科技会上,进行阶段性的成果发布。”
随后,三家研制单位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简短汇报。三家单位均表示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研发过程是一个漫长不断改进的过程。多年来,研发小组在琴的外观、音色平衡度、灵敏度以及制作工艺的改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聘请演奏家和在民乐队中进行实际演奏,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力求达到民族乐团的演奏标准。
在听取完三家研制单位的汇报后,进行现场盲奏与试奏环节。专家就三把乐器的声学品质和制作工艺进行了评价。在随后的讨论部分,各位专家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对三把乐器从声学品质和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首先,专家学者肯定了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研制的必要性。就此次评价的三把琴,专家表示,从音色的灵敏度、音质的浑厚色彩、高低音区的均衡度以及音量,基本都能满足与民族乐队中其他乐器的融合。同时,在制作工艺方面,与现有民族乐队使用的乐器外观协调,工艺结构也较为合理。但部分乐器在演奏者的舒适度及工艺复杂度方面还有待提升。专家们表示,希望在今后的改良工作中,还能在外观和音色上更加突出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研制出更加适合中国民族乐队中使用的低音拉弦乐器,填补现在的空缺。
最后,陈晋武秘书长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表示,从乐器发展历史上看,乐器的改良与发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改良,需要不断的积累。时至今日,虽然低音拉弦乐器改良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改良仍在进行,需要继续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改良中国民族低音拉弦乐器。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