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家刘如曾:最早投身戏曲音乐革新的作曲家
戏曲音乐家
刘 如 曾
11月,寒风渐起,著名作曲家、戏曲音乐家刘如曾老师19年前也是在这样落叶满长街的日子里离开我们的。他曾是最早投身戏曲音乐革新的作曲家,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为一百多部戏曲作品编曲、作曲,不少作品都经受住了时间的淘洗而成为传唱不息的艺术经典。今年也恰是刘如曾老师诞生100周年,在此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艺术大师,同时也为他留给我们的经典打call。
刘如曾(1918~1999),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戏曲音乐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江苏省常州人,1918年出生于上海。少年时代爱好音乐和戏剧。1942年改名刘今考入国立音乐院,课余为话剧配乐。半个世纪以来,他为我国戏曲音乐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对越剧音乐的丰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包括越剧音乐写作方法的创新、越剧乐队的组建、编制的确立,及越剧演出幕后分声部合唱、重唱等伴唱形式的运用,都倾注着他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了他不怕艰难、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在整个越剧史的发展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20世纪40年代,为了组建适合越剧音乐唱腔的伴奏乐队,刘如曾作了种种探索,从唱片配音到用广东音乐配音,从用西洋乐队伴奏、民乐伴奏到中西混合乐队伴奏,经过大量的实验。在1948年演出《珊瑚引》一剧时,越剧乐队终于有了重大改革,确定了由10人组成的民乐乐队作为越剧伴奏乐队编制。以后,这种传统乐队的编制得到了各地越剧团的效仿。
创作中的及同演员讨论中的刘如曾先生
在越剧音乐创作方面,他从1946年进入越剧界后,就虚心向越剧传统学习,在尊重传统和掌握传统的基础上,与演员、琴师密切结合,并借鉴西洋现代写作技法,如和声、复调、配器等多声部写作手法,巧妙地把它运用到越剧音乐的创作中去。他的大胆探索和创新,为后辈积累了丰富的越剧音乐创作经验,并不断创作出简易朴实、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及优秀作品。
刘如曾从1946年起,为越剧《乐园思凡》、《凄凉辽宫月》、《凤箫相思》、《洛神》等舞台剧作曲。建国后又为越剧《相思树》、越剧及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秋瑾》、《西厢记》、越剧及电影《祥林嫂》等剧目作曲。在《相思树》剧中与袁雪芬合作,创造了〔男调〕这一基本腔。
刘如曾先生同范瑞娟老师合影
刘如曾戏曲音乐创作的艺术特点如下:
1.精于选材,强调音乐形象的鲜明个性。他善于根据不同剧目题材、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运用富于变化的作曲手法赋予剧目崭新的音乐语言。如《梁祝》是江南一带的传统剧目,在情景音乐和唱腔中,他吸收了浙东地区民歌的简明朴素的音调,突出江浙一带山清水秀优美质朴的风貌。而在《西厢记》一剧中,他根据王实甫原著高雅脱俗、文学性较强以及长短句多(越剧以七字句、字句为主)的唱词特点,与袁雪芬合作,在音乐语言的创新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在越剧音乐中吸收了昆曲典雅的音调节奏,创作出清丽高雅的情景音乐,表现相国千金崔莺莺诗人般的气质和充满矛盾的内心情感。《祥林嫂》一剧是发生在绍兴地区的故事,刘如曾根据剧情则较多地吸收了浙江绍兴城镇和山区的传统曲调、民歌小调,如喊风调,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并从中提炼出个性鲜明的主题音乐贯穿全剧,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刘如曾先生作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范、傅1952年舞台剧照 & 袁、范1953年电影剧照
2.十分注重戏剧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刘如曾认为动作是戏剧表演的主要手段,旋律是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戏剧的动作和音乐的旋律在一出戏的演出中,必须纳入同一速度、节奏的轨道上。因此,动作与旋律具有共同性和统一性,而不顾戏剧内容、人物性格和剧种风格,单纯卖弄作曲技法是绝对不可取的。旋律中的各种要素都离不开戏剧进行中的速度和节奏的制约,音乐和表演相互促进,相互烘托,塑造出人物的艺术形象,才能使观众得到感受。《祥林嫂》一剧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刘如曾的创作思想。在该剧第一场“婆婆说话你可听到”和第十一场的“千悔恨、万悔恨”唱段,音乐唱腔充分体现了戏剧进展中准确地掌握音乐速度、节奏的重要性。
3.频繁地运用对比手段,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推进戏剧的展开。在《祥林嫂》一剧中体现得十分充分。无论是唱腔还是情景音乐伴奏,刘如曾都通过旋律的各种要素、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节拍的紧松、力度的强弱,以及调高、调性、调式交替、和声配器等方面,广泛地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艺术形象鲜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祥林嫂和鲁四老爷的两个音乐主题,同样都是以绍兴乱弹为基础,但为了突出两个不同阶级的人物的特征,在唱腔调性上做了对比。鲁四老爷的唱腔调性为〔正调〕(即〔尺调腔〕),以徵调式为主,音调庄严肃穆,体现了剥削阶级的正统理念。而祥林嫂的唱腔音调为反调(即〔弦下腔〕),以羽调式为主,来体现被压迫者的悲愤,在调式调性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如在该剧祝福场景中,鲁四老爷以高亢热烈的〔喊风调〕唱腔,衬托了鲁家摆供大典的热烈气氛,这与祥林嫂悲恸压抑的唱腔音调形成强烈对比。又如该剧最后一场,爆竹声中高亢的〔喊风调〕音乐又起,表现了鲁镇人兴高采烈过年的景象,而样林嫂在风雪交加中出场,音乐转入悲凄苍凉的〔弦下调·慢板〕唱腔,并将这两种对立的音乐主题交织出现,几经再现和反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悲剧的主题。在《祥林嫂》一剧中音乐上的各种对比,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刘如曾先生作曲:越剧《西厢记》&《祥林嫂》
《西厢记》1955年舞台剧照&《祥林嫂》1978年电影剧照
4.运用西洋主题贯穿的创作手法,在《样林嫂》一剧的音乐创作中取得巨大成功。刘如曾十分重视将所学到的西洋作曲技法运用到越剧音乐中去,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就在很多剧目中运用主题贯穿的写作方法,数十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样林嫂》一剧可谓其巅峰之作。由于他对祥林嫂的人物性格、遭遇以及旧时代的风貌、及剧种风格有深刻理解,对祥林嫂的“三问”和相关音乐素材做了深入分析,并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十分形象、准确地创作出祥林嫂个性鲜明的“三问”主题音乐旋律,曲调简明而厚朴。在全剧戏剧进展中,三问主题始终贯穿,通过主题乐句的各种变奏、再现,包括和声配器上的各种变化,使戏剧、人物、音乐三者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多侧面、立体化地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使主题得到不断地深化,成为一部感人至深的典范作品。还值得一提的是,刘如曾在作曲中巧妙地运用幕后独唱、合唱、重唱的形式,渲染了气氛,突出了主题,十分精彩!
除此之外,刘如曾还创作了许多精彩的唱段,如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和“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唱段,沪剧《星星之火》中的“隔垛高墙隔重山”的男女三重唱唱段,合唱曲《反帝的洪流》等作品,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广为传唱。
刘如曾一生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戏曲音乐事业,他曾亲笔写下“我爱戏曲,我爱越剧”的字句,这是对他自己一生最生动、贴切的写照。
本文摘自宋光祖先生主编、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编《越剧发展史》一书,图片摘自网络及上越纪念画册。在此,由衷感谢作者及图片的拍摄者与共享者!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