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晨钟》首演
《晨钟》第一幕浦江会面中,于浩磊饰李大钊(左四)。
“它是洪亮的一声晨钟,将这片沉睡的土地催醒;它是丹柯的心,燃烧着照亮民众;它是启明的星,坚定地呼唤着黎明。”作为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晨钟》昨晚在震撼与感动中落下帷幕。《晨钟》以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为主人公,展现了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为民族探寻真理、为共产主义慷慨赴死的革命精神和伟大品格。一位年轻观众说:“《晨钟》的情怀非常打动我,那是一种对理想、对信仰的情怀。”
歌剧《晨钟》筹备了整整两年。主创团队中,作曲许舒亚、指挥张国勇、灯光设计张顺昌、服装设计莫小敏、造型设计闵晓梅都是业界有口皆碑的上海本土艺术家。
在整体音乐风格上,作曲家许舒亚一方面挖掘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救国理想”“相约建党”等重要段落,选择了海派气质鲜明的音乐;另一方面,考虑到剧中主要人物的地域特色和性格特点,巧妙吸收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例如,传统女性赵纫兰的《四合院》中浓郁的京韵、军阀张作霖音乐主题中颇有东北色彩的二人转音调等。他说:“首演不应该是终点,希望《晨钟》能被更多人看到并喜欢。如果演出后,观众能记住里面一两首咏叹调,至少这部歌剧的音乐就算成功了。”
《晨钟》里的人物,折射了不同身份、不同立场、不同个性的人所做出的不同选择。青年演员于浩磊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李大钊。为寻求救国之路,李大钊终止留学返回上海,与同窗好友白坚武会面后,他开始追寻理想,却也历经与好友渐行渐远、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痛苦对立。这些段落不仅需要扎实的唱功,更需要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挣扎。青年演员徐晓英在《晨钟》里饰演了一个虚构角色“琴君”,她是北大首批招收的女学生,身上充满新女性的独立精神。徐晓英的演唱十分亮眼,最后的“丹柯之歌”更是全剧追求真理、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主旨精神的点睛之笔,人物情绪迸发至顶点。
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范建萍表示,上海歌剧院推出歌剧《晨钟》不仅是致敬李大钊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做出牺牲的先驱,也是为了传承上海的红色基因。上海歌剧院将在明年推出原创歌剧《田汉》《天地神农》、原创舞剧《嫦娥奔月》等。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