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唐朝民间音乐的发展与繁荣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推动了民间音乐的发展。唐代民间音乐鼎盛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乐、安国(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乐、天竺(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
曲子萌芽于隋,发展于唐,盛于宋。曲子所涉及的类别范围很广。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所发现的资料较为全面,共计有五百多首。(可参见半塘所编《敦煌歌词总编》)我国说唱艺术的历史十分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成相篇》可以说是最早的说唱记载。说唱发展到唐朝已趋于成熟,然而说唱的文学底本却未见遗存。当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我国传统的说唱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说唱艺术――变文
这是唐时的一种交际舞,名为“打令”,是宴会上宾主之间相互进行的一种舞蹈。汉代时已经出现,晋后仍然流行。宴会高潮时主人会先舞一番,然后邀请宾客舞蹈。据《朱子语类》记载:“唐人俗舞称打令,其壮有四:曰招、曰摇、曰送……”第四类并无详细记载,关也维所著《唐代音乐史》中述:“第四类据敦煌所发现的舞谱可推测节庆性的民间歌舞。这类主要有舞狮、龙舞、秧歌等。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之说。唐时甚至将狮舞引入宫廷,名为《太平乐》,又名《五方狮子舞》。表演时两人合作,身披假狮皮,俗称太狮,另有单人扮演者,俗称少狮。引舞者则扮演成武士、狮子郎或大头和尚,手持绣球、拂尘或蒲扇,在笙、管和锣鼓伴奏下起舞。
有故事情节的民间歌舞。唐代已出现带有故事情节的民间歌舞,如《代面》、《踏谣娘》、《拨头》等。现只以《代面》作详述。《代面》又称《大面》,是一种带着假面具的舞蹈,源于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据传高长恭英勇善战,但貌美如妇。高长恭自觉威慑不足。后因为功高盖主遭到后齐主的猜忌而被毒死。其下将士为歌颂高长恭的骁勇和德行而创作《兰陵王入阵曲》,后效其英姿创作了歌舞。 关也维所著《唐代音乐史》中述:“日本雅乐中有《兰陵王》乐舞,其出场、入场的舞步与我国戏剧中将帅的台步颇为相似,据传是唐代时传入日本的”。
唐代音乐的高度繁荣,是当时社会各个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当时的“政策导向”、社会的“爱才风尚”、考核制度的“高明”以及音乐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等,时至今日,对振兴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甚至是整个教育事业,仍然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