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决不能容忍恶搞 历史不可亵渎
伴随着经典旋律,台上摇头晃脑故作癫狂,口中嚎叫着“年终奖,年终奖”,台下吵吵闹闹、爆笑连连……某公司年会节目恶搞《黄河大合唱》的视频近日曝光,引发巨大争议。尽管目前视频已被删除,但许多人的心绪依然难平,舆论的反思并未停止。
恶搞《黄河大合唱》,这已不是第一次。此前诸般版本,不仅出现在个别公司年会上,有的还走上了幼儿园、中学乃至大学的晚会舞台,甚者堂而皇之被搬上了电视荧幕。而如恶搞《黄河大合唱》这般糟蹋历史的现象,更非偶然出现。借“调侃”烈士做商业营销、蹭热点制作“慰安妇”表情包、将国歌改编成“股歌”,种种匪夷所思之举或许是源于部分人的浅薄无知,或许是源于文艺创作的“娱乐至死”恶劣倾向,但毫无疑问,把恶俗当有趣,甚至不惜亵渎历史、侮辱民族感情,都已经超出了道德与法律的底线。
经典作品、英烈人物,承载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以《黄河大合唱》为例,它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是民族在危亡时刻发出的怒吼。透过“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的悲戚,“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悲壮,我们看到了那一代人“保卫全中国”的决心。这一用鲜血凝铸的经典,是历史传到当代的救亡之声,是中华民族顽强奋起的坚定节奏。
这些年,许多人习惯以嘻哈腔调生活。审视恶搞现象,大多也许并非出于主观上的恶意,而是“没心没肺”与“木知木觉”。但恰恰是这种“集体无意识”更值得警惕。太平日久,享受静好生活的人们触摸不到历史的重量,不少也就渐渐感受不到信仰的约束,于是乎,有人以恶搞为乐,似乎任何题材莫不可以调侃戏谑,甚至标新立异让严肃历史沦为廉价笑料和卖点。严肃历史、理想信仰屡遭调侃,让社会基本价值准则一次次被挑战。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思考。”当拒绝崇高、解构严肃成为时尚,当追逐低级、比拼庸俗成为习惯,我们的社会将怎样?无疑将是浮躁、浅薄。而假如大多数人抱着“这都不是事儿”的无所谓,放任历史记忆被任意恶搞涂抹,于一个民族而言,无异于抽掉了精神大厦的基座,现实和未来都没了依凭,还谈何向着崇高、伟大和美好的方向追求?
维护历史与信仰尊严不是纸面考试,而必须融入现实生活。揆诸世界,尊重历史、铭记牺牲几乎都被放到了价值序列的极高位置。像美国,综艺节目对公众人物的吐槽、恶搞屡见不鲜,但其背后始终有一根红线——保持对英雄烈士的足够敬畏。美国独立纪念日、阵亡将士纪念日、《全国追思时刻法案》、《尊重美国阵亡英雄法案》等或正面倡导或反面告诫,都对此作出了明示。相较之下,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更加清晰和坚定地捍卫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亵渎和愚弄历史行为说不,社会对“来时路”多一分尊重,“再出发”才会多一分力量。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