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钢“中国故事·大地之歌”:中国故事心中的故事
叶小钢
讲述人:叶小钢
讲述人简介:
叶小钢,中国著名作曲家。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副主席,第八届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成就有:1996年,电影音乐《人约黄昏》获上海东方电视台颁发“最佳电影音乐奖”等;1998年,电影音乐《半生缘》获香港第十七届电影金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提名奖等;1999年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务院政府津贴,2001年获“金钟奖”等;2011年,获中国版权中心“十大中国著作权人”等;2012年,获美国古根汉基金作曲家大奖等;2002、2005、2017年,作品分别获得三次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等。其中,近年来,他的“中国故事”系列音乐会在国内外上演,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编者的话:
近日,由中国当代作曲家叶小钢作曲的“中国故事·大地之歌”交响音乐会在英国爱丁堡与格拉斯哥、德国柏林举行。音乐会上共演出了《峨眉》《青芒果香》《大地之歌》《悲欣之歌》等曲目,赢得了外国观众的热烈掌声。值得一提的是,10月19日是鲁迅诞辰81周年纪念日,由他作曲的大型交响诗《鲁迅》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也引起国内观众的巨大关注。正值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用音乐向祖国献礼,以歌声向党和人民汇报,本期讲坛邀请叶小钢常委讲述他和音乐创作的故事。
用音乐向祖国献礼
党的十九大正在召开,我作为无党派人士代表列席开幕大会,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心情是很激动的。
在十九大召开之前,我也作为无党派人士代表,出席了8月30日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这次座谈会主要是中共中央就十九大报告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征求意见,表明了中央对我们意见的重视。那么,在这次会上,关于文化艺术,我也提了一些建议,比如,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如何加强美育教育以及尽可能的扶持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创作攀登艺术高峰等。习近平总书记对各民主党派的建议分别做了详尽的回应和指示,让我倍感鼓舞。
对于文艺的发展和繁荣,习总书记就提过很多次,对于我们的文艺创作都有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说,三年前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去年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开幕式的讲话等,不仅是文艺界进行文艺创作、繁荣文艺的纲领性文件,也为我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在习总书记的指示和讲话精神的鼓舞下,近年来,我国有一批接近高峰之作不断涌现。我个人的创作也是这样。近几年,我创作的表现北方民族从古到今的浩瀚历史及其变迁的《草原之歌》和展现中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的交响乐《鲁迅》等,都得到较大的反响。理论指导实践,这些成绩,我想跟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以及在文代会、作代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我刚刚从国外演出回来,这次是将“中国故事·大地之歌”搬上了欧洲的舞台,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了国外观众的好评。令我记忆深刻的,特别是在德国,演出一结束,观众掌声持续,我只能将首席指挥拉走,否则不知谢幕要多少时间。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外国的观众如此着迷?德国的古典音乐在世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我喜欢的瓦格纳也是德国人,更别说人人熟知的贝多芬、门德尔松了。后来我想,演出虽然以中国当代音乐的形式讲述的是中国故事,但表达的情感却是世界人民共通的。不仅如此,近年来,我们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的情况下,国家的软实力也不断增强,吸引了更多的外国人来关注、学习中国的文化。而我的“中国故事·大地之歌”所演出的曲目,都包含着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及传承,和当代中国音乐界、思想界、文化界的风貌,这可能都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令我感动的是,有些观众为了看这场演出,专门从外地赶来买票观看。他们对中国的音乐很震惊,观看也很踊跃,评价也很好,这让我有所触动,因为它不仅说明了中国的文化在国外的影响,也说明我们当代音乐文化作品的水准与西方相比一点不差,这令我们备受鼓舞。
与音乐对话,可以感受到它吸引人的地方;与音乐交谈,可以聆听它叩击心灵的声音。音乐中可以感受到艺术的伟大更持久、更广阔;音乐中可以瞭望到思想的崇高更深邃、更辽远。
正值十九大召开,我想用音乐向祖国献礼,谱写最美的乐章;我想以歌声向党和人民汇报,聆听最新的希望。
心中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不缺少生动的故事,而是缺少讲故事的能力。我国地大物博、文化根基深厚,历朝历代都有优秀的人物和故事涌出,即使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故事,这些都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
我的“中国故事”系列开始于几年前,每年都进行多场演出,每到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就深深感到我的音乐就是我心中的故事,它能包含、概括、抒发、展现、传达“中国”的一切。
就拿刚刚在国外演出过的“中国故事·大地之歌”来说吧!这次的演出一共安排了《大地之歌》《峨眉》《锦绣天府》《悲欣之歌》《冬》《青芒果香》六首曲目,它们都讲述着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其中,《大地之歌》主要描述我国唐代诗人对国家、对历史、对中国大地的一种高尚情怀。而这种情怀是从我国古代一直传承到今天的,音乐中古人的情怀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情怀的一部分。我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也一直有为每个朝代的诗歌作曲的想法。在唐代,诗歌是当时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体,诗人也最多,他们也都怀有某种对家国的深厚情感,而这种情感至今都仍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于是就有了《大地之歌》。《峨眉》写的是我国四川的风土风情、宗教道义,从中弥漫着人们生活在祖国大好河山下的一种浓郁深厚的人文情结;《锦绣天府》更是直接地描绘四川秀丽的景色了。四川是著名的人文故地,有很多地方是古代文人笔下抒情达意的意象与传递者,而众多的名胜古迹汇集着国内外观光、考察的人们。我也曾很多次到过四川,去那里考察调研、体验生活,对那里的风土人情、文化理念很感兴趣,就想用音乐把这种体会和感受留住,把转化为情结的那部分表达出来。《悲欣之歌》是由李叔同的诗谱成的曲。李叔同是我国近代文化传承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还是一名著名的音乐家,他善诗词歌赋、懂音节音律,年轻时写的诗对中国当代文化特别是近现代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且诗即曲。现在,我就把他的诗直接谱成了曲,拿到国外演出,让国外的观众也能领会到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那忧国忧民的情怀、那为国民奔走呼号、呼唤美好家园而做出的努力。这是近现代以来的中国故事,承载着中国的文化和人文精神,我要把它以今人之艺表现、表达出来。
中国故事承载着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赋予中国故事精神与灵魂。艺术作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们———艺术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与艺术合而为一,形成能够浸润心灵的艺术作品。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我写的也比较多。《大地之歌》描述的是唐代文化,《临安七部》讲述的就是由唐朝的白居易和北宋的欧阳修都钟情于临安一带的故事,当然,着力点不光在于杭州,主要在于借古现今,传达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与思想。当然,还有一些宏大的交响乐也是如此。比如,今年在国内演出的《长城》交响乐。长城,本身就是一个中国名词,在古代,它是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而今成为世界的长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与符号。交响乐《长城》从嘉峪关一直写到老龙头,从历史上修建长城一直到今天,详细地描绘了长城文化和历史传承。这里面的“长城”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地理边界和具有地理防御功能的建筑,更是文化上的一种文化的“长城”,不仅蜿蜒于祖国的北方,更是从古至今绵延不断的文化血脉。这样的故事和题材我写过很多,除此之外,还有表现西藏文化题材的,如《喜马拉雅之光》《西藏之光》《五色经幡》《拉姆拉错》《玛旁雍错》《羊卓雍错》等。我曾多次前往西藏,那里的人们给了我很多感动和触动,他们对待生死的态度、看待人生的意义给我丰富的创作灵感,于是就有了很多表现西藏主题的曲目。如《喜马拉雅之光》不仅表现了喜马拉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还对人们的风俗民情和精神追求进行了展示,意在探究人类生命本源的终极意义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以及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关照。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我从年轻时代就非常敬仰的一位文化大师———鲁迅。在我年轻时的那个特殊年代,市面上并没有其他书卖,只有鲁迅的,我就买来天天看,看得多了对鲁迅的作品也就熟了,就像对鲁迅本人熟识一般,便萌生了把他变成音乐作品的愿望。
就在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鲁迅基金会和有关部门的邀请,让我写关于《鲁迅》的音乐,我便欣然同意,于是就有了今年9月25日在鲁迅诞辰之日于国家大剧院上演的交响诗《鲁迅》的演出。把文学形象转化成音乐形象,最难的可能就是尺度的把握和艺术的表达,尺度的把握在于如何撷取鲁迅丰富的人生和著作中表达其重要思想的作品并进行编排,艺术的表达就是音乐本身的事情了。于是,我大部分选取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进行创造,将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以及女高音相结合,配上《野草》的朗诵,构成乐、唱、颂为一体的交响诗,这不仅得到了鲁迅先生家属的好评,还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这也让我信心倍增,因为我知道这种认可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特别是得到了鲁迅先生家属的满意,这说明我的创作方向和着力点是对的,其艺术表达也是恰如其分的,我想这和我多年研究鲁迅也有关吧。
当然,创作之初,除了对自己于鲁迅先生作品的熟知度有很大的信心外,我还做了一番实地考察,去过绍兴,到过上海、广东等鲁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鲁迅及其他本身的文化影响力。从毛泽东同志到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都提及或引用过他作品中的名句,甚至对其思想也有着高度的评价。鲁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是我们文化的符号,为他创作相当于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迈了一步。
鲁迅是中国的人物,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故事自然也就是中国故事,交响诗《鲁迅》就是承载着中国故事、传播着中国文化的有效例证,这也是我对鲁迅的理解的表达,是我心中的故事。把鲁迅变成“世界的鲁迅”,音乐可以很好地做到。
音乐的对外传播
中国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我的“中国故事”系列也在继续。
曾在我出生的地方———上海演出的《敦煌》,是以丝绸之路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灵感,将中国元素与西方技巧相融合而进行的创作;因为杭州是李叔同出家的地方,在浙江杭州上演《悲欣之歌》正是表现中国近现代人物思想和历史的所在。而在无锡江阴,又是阿炳刘天华的故乡,我也到那里寻访先辈的足迹,创作了二十一世纪的《光明行》。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音乐家、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这需要我们去发现、挖掘,再根据观众的需求创作出接地气、与人产生共鸣的好作品。
如何把中国故事与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相结合,这是我一直不断实践并不停探索的事情。就像交响乐《鲁迅》的创作,“鲁迅”本身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而创作交响乐的过程,就是一个把中国故事深刻于艺术家心中,艺术家将故事融入到他所从事的艺术工作的过程。比如,作品中使用的朗诵形式,它能适时有效地抒发创作者的心境,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当然很多作品中也都出现过这种形式,我之前的作品——李白的《将进酒》就是将朗诵和唱结合在一起,因为朗诵有伴奏,朗诵作为音乐表达的形式之一,它和乐音、语言都是组成一首好作品的重要因素。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一座高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受鲁迅伟大的精神思想和人格魅力才是音乐中所要表达的。这就是中国音乐的内核所在。
我的“中国故事”系列,大部分都来自我的个人体验。可以说,我见证了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时代,我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我的创作都来自于自然的表露、真情的流露。于是,我作品的题材比较多元化,风格是我自己的风格,但不拘泥于哪一曲目或题材,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就像《青芒果香》涉猎的是环保,这也是一首非常个人化的作品,描绘的是南方的自然环境,表达了中国绿色发展的和平理念。它跟森林覆盖、保持水土有关,对当下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警示性,所以在国外演出的时候,这种警示就能引起国外观众的共鸣。就如电影音乐的作曲方式以及其他舞台艺术(歌剧、舞剧等)也都有自己的表现方式,我只是各种表现方式掌握的较好一些。
当代音乐要讲好中国故事,立场和方法很重要;但我觉得,立场问题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立场决定一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创作者要把立足点放置在弘扬中国音乐、传承中国文化、传播正能量上来;而方法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自然也不能忽视,它的高低决定了艺术作品的质量,质量越高,呈现出的效果越好,因此,对创作者来说,对自身的创作要求也要高才行。
因而,我认为,中国音乐、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走出去”,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儿。只要有足够的艺术水平,只要牢固掌握音乐的各种题材、形式,将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通过相应的题材和形式进行融合,深入挖掘人类共同的情感,不断夯实根基,不断实践创新,就能以优者的姿态站在世界人民面前,让国外的观众真正看到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的力量。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