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幻想曲《炎黄颂》为第35届“上海之春”压轴闭幕
昨晚,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闭幕音乐会《炎黄颂》在东方艺术中心奏响,由上海音乐学院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子组成的联合乐团共同演绎。
交响幻想曲《炎黄颂》压轴“上海之春”
以“源”“生”“化”“祥”四个乐章讲述华夏始祖传说,由中英学子共同奏响
昨晚(17日),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闭幕音乐会《炎黄颂》在东方艺术中心奏响。交响幻想曲《炎黄颂》 是上海音乐学院周湘林、赵光、张旭儒、尹明五四位作曲家的集体之作,以“源”“生”“化”“祥”四个乐章,讲述华夏始祖的传说。指挥家林大叶执棒上海音乐学院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子组成的联合乐团,共同演绎了这部华夏史诗,与本届“上海之春”开幕之夜的《中华创世神话原创作品音乐会》首尾呼应。
周湘林创作的第一乐章“源”是对生命之源的追溯;赵光创作的第二乐章“生”是对生生不息的讴歌; 张旭儒创作的第三乐章“化”,刻画黄帝和蚩尤的涿鹿鏖战,吟咏铁血柔情;尹明五创作的第四乐章“祥”,描绘泰山祭天,礼赞天下大同。
四个乐章相对独立,却又浑然一体。这得益于四位作曲家的长期合作。过去十年,四位作曲家连续推出了三场“四面八方——多民族民间音乐与交响乐队”系列音乐会。他们在祖国各地深入采风,挖掘民族民间音乐宝藏,谱写独树一帜的中国乐章。作曲家张旭儒说:“十年来,我们对彼此越来越了解,就像一支配合很好的球队。”去年,在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闭幕式上演的《丝路追梦》,就是四位作曲家携手作曲家叶国辉集体创作而成的。
无论是1960年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4年的芭蕾舞剧《白毛女》,还是1965年的交响诗《红旗颂》,“上海之春”的舞台总是不断涌现既有国际性又有民族性的原创作品。据统计,今年“上海之春”推出了66部(首)原创新作,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风格。《炎黄颂》也是如此,四位作曲家既熟练掌握西方交响乐创作技法,又巧妙融入了中国民间音乐的元素,讲述能被世界听懂的中国故事。
首演《炎黄颂》的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虽然是一支学生乐团,但自从1960年“上海之春”创立以来,他们从未缺席过一届演出。多年来,乐手们换了一轮又一轮,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却始终都是“上海之春”的主力军。虽然这些年轻的学子缺乏职业乐手的经验,但在指挥家林大叶的调教下,他们进步飞速,展现出活力与激情。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乐团还请来了10位“外援”,他们是来自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学子。这样一次舞台实践,对于中英两国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音乐与文化的交流。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副市长翁铁慧出席并观看了演出。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