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届上海之春 东西方音乐在这里对话
南欧老牌乐团塞尔维亚广播交响乐团,今年为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贡献了两场精彩演出。在东方艺术中心,4月9日晚的音乐会以西方曲目为主,4月10日晚则是中国专场。他们演绎了中国作曲家许舒亚、徐孟东、叶国辉、陈牧声、周湘林的5首原创作品,选自去年“上海之春”开幕演出“中华创世神话原创作品音乐会”。外国乐团演绎中国作品,不同文化的碰撞火花四射。
今年“上海之春”的舞台上,类似的跨文化音乐交流并不少见。4月11日晚,兰州交响乐团将在上交音乐厅演绎俄罗斯作曲家布列沙克·维克多·瓦西里耶维奇全新创作的交响乐《敦煌与丝绸之路》。4月13日晚,指挥家吕绍嘉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波兰作曲家潘德列茨基的第六交响曲《中国诗歌》。这些宝贵的音乐实践,是当代音乐与传统音乐,世界音乐与中国音乐的对话。观众也将在这里开拓艺术眼界,领略多元音乐魅力,从他者的眼光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
让外国乐团成为中国文化的使者
4月10日晚的“中华创世神话原创作品音乐会”上,五位作曲家的作品分别以《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牛郎织女》《鼎定天下》为题,从不同的神话故事出发,创造性地呈现了中华文化的脉络,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创世精神。虽然题材类似,但作曲家们各显神通,运用了不同的乐队编制、呈现出让人惊喜的多元风格。
去年这些作品在“上海之春”首演时,演绎者从指挥家到乐团到合唱团,全都是中国阵容。这次交给一个欧洲乐团,听起来有什么不同?作曲家徐孟东说:“中国人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要借助外国团队讲好中国故事。交响乐是世界语言,排练沟通非常顺畅,塞尔维亚广播交响乐团充分地表现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音乐会排练现场
塞尔维亚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博洋·苏季奇说,自己很高兴能来到这个古老的音乐节。“这是一场高难度的音乐会。这些作品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以及和西方音乐的异同。我在塞尔维亚也曾演过中国作品,希望未来能有机会把这些作品带到欧洲去。”
“上海之春”历来是扶植新作的舞台,但像“中华创世神话原创作品音乐会”这样,一连两年上演,实属罕见。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许舒亚告诉记者,此次再演,是希望加大“上海之春”原创作品的国际推广力度,邀请国外知名乐团,面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优秀作品,提升音乐节的品牌影响力。他还透露,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三个国家的乐团表现出参与的热情,但最终因为档期选择了塞尔维亚广播交响乐团。许舒亚说:“要请进来,还走出去,这才能体现上海之春的国际性。”
外国作曲家眼里的中国充满惊喜
要演好中国作品,必须了解中国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越来越多外国演奏家正通过对中国作品的演绎一点点靠近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使者。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外国作曲家正在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获得创作灵感。
敦煌,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丝绸之路上,见证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交融。俄罗斯作曲家布列沙克·维克多·瓦西里耶维奇的新作《敦煌与丝绸之路》,用国际通用的音乐语言诠释丝绸之路和敦煌文化,实践着中国元素的世界表达。作品分为《朝圣敦煌》《祝福绿洲》《莫高圣礼》《艺术圣殿》《丝路情歌》等九个乐章,时长70分钟。这样一部作品,由来自中国西北的兰州交响乐团演奏再合适不过了。
波兰作曲大师潘德列茨基的第六交响曲《中国诗歌》,令上海乐迷期待已久。潘德列茨基是中国的老朋友了,2017年首演《中国诗歌》展示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这部作品实际上更接近一部声乐套曲,歌词是八首中国诗歌的德语译文。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对话,这场音乐会将由上海乐迷熟悉的指挥家吕绍嘉和上海交响乐团本乐季驻团艺术家托马斯·鲍尔共同演出。《中国诗歌》用交响乐的形式、现代的作曲技法令人惊喜地诠释了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其中蕴含了潘德列斯基对中国诗词、中国文化的热爱,也蕴藏了他独特的音乐密码。
无论是中国作曲家为创世神话谱写的旋律、俄国作曲家的《敦煌与丝绸之路》还是波兰作曲家的《中国诗歌》,都是以交响乐的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诠释。“上海之春”搭建起一个广阔的国际平台,欢迎八方来客在这里深入交流。新的灵感正在这里迸发,中国文化正从这里走向世界。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