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70年》70部中国交响力作录制出版献礼新中国70华诞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交响乐涌现了哪些优秀的作曲家,创作出了哪些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承载了怎样的时代命题和民族思考?4月25日,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出版社联合宣布,“中国交响70年”系统工程将于今年6月付梓,并将在9月出版全套唱片集。即日起,唱片已开始接受预定。该套唱片集是国内首套采用编年体形式编辑出版的交响乐音响制品。在市委宣传部支持下,项目自2017年启动,历经两年精心筹备,超过100小时的录制和近200名工作人员的集体参与下,最终完成70部作品的录音编辑,其中保留上交早期录音作品14部。
《中国交响70年》的出版将填补中国交响乐作品出版领域的历史空白,还原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历史脉络,厘清中国现当代交响乐创作中出现的“高原”和“高峰”。挖掘经典的同时注重改革开放后的新人新作,展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蔚为大观,也印证了不竭的创新和创作才是中国交响事业持续发展的“发动机”。
填补空白,传承中国交响文脉
要在庞大的曲库中挑选出70部既带有浓郁“中国味道”又能凸显“中国实力”的经典之作绝非易事。《中国交响70年》汇集了全国范围内著名指挥、作曲家、知名音乐学者组成的专家组,遴选出创作于1949年以后,承载时代脉搏、深含民族基因、极具艺术价值的70部撷英之作,用编年体的形式编撰录制成配套图书和CD唱片。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介绍,70部作品包含刘铁山、茅沅的《瑶族舞曲》,刘天华作曲、黄贻钧改编的《良宵》,马思聪的《山林之歌》,何占豪、陈钢的《梁祝》,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朱践耳的《第一交响曲》,陈其钢的《蝶恋花》,周龙的《山海经交响曲》等,囊括了中国交响乐奠基、开拓、崛起各个不同时期笔耕不辍的作曲家和其代表作,也有近期在世界上崭露头角的“80后”作曲家的新作。
唱片的录制工作离不开作曲家和演奏家们的大力支持。作曲家、指挥家盛宗亮,为使其融贯中西的代表作《十二生肖》在70张唱片中不留遗憾,特意从美国飞到上海,亲自指挥,更是自费请来曾经为梵志登率香港管弦乐团演绎《尼伯龙根的指环》录音的英国团队。温德清的《痕迹之四》千挑万选指定了指挥家张国勇,为了录音,张国勇专程从福州飞回上海,当天录到晚上,第二天一早再离开。陈其钢为在“70年”里珍藏其最有分量的代表作,几易作品,几经斟酌,才确定了《蝶恋花》。中国首获格莱美奖的录音师陆晓辛参与了此次录音,其高足王鑫作为此次录音的主力更是全程参与。
“这是对中国交响70年文脉的重要回顾,具有极强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馆长杨燕迪说,“西方古典音乐积累了丰厚的保留曲目,具有强大的经典储备。中国交响乐作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作品,需要系统性的梳理,以推动中国音乐的经典化建构。”
历时两年,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中国交响70年”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两年以来,工程的推进过程堪称曲折,70部作品的甄选、版权协商、乐谱沟通、艺术家确认、录音版本确认、录音档期协调、艺术家接待、合同签署、资金落实等一系列事无巨细的执行事宜都至关重要。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介绍,首当其冲的困难就是版权问题。在入选的作曲家中,除去已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登记的,有超过三分之二都需要出版社逐一联系、沟通、取得授权。尚能联系到作曲家本人拿到版权许可已经算是幸运,还有许多“无处寻觅”。对于已经故世的作曲家,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他们的继承人,其过程一波三折。此外,旅居海外的作曲家因不少作品在国外出版,上海音乐出版社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著名出版社逐一进行洽谈。而上海交响乐团则注重在作品录音时,与指挥及独奏家的版权签订。整个唱片的录制十分紧张,在上海交响乐团繁忙的日常演出之外,要完成众多作品的录制,不仅对乐手是一种考验,对乐团的沟通协调也是一种考验。在两年时间里,他们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近年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季版图中包含了极大比重的中国原创作品,也通过委约等形式推出了一批具有国际艺术水准饱含中国元素的优秀作品,成为中国作品演绎孵化的权威力量。作为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出版社之一,上海音乐出版社也出版了《敦煌乐舞》《神奇秘谱》《朱践耳管弦乐曲集总谱(手稿版)》《华乐大典》等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力作。未来,双方还有意继续合作,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出版社还有意继续合作,未来出版“中国交响100年”。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说:“‘中国交响70年’光辉灿烂,呈现了中国音乐家的历史情怀和人文情怀。他们的音乐改变着我们的城市,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希望《中国交响70年》的出版能激发更多当代音乐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交响乐作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