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艺术生的文化分,艺考不再是“易考”
艺考不再是“易考”
据报道,今年中央美术学院的艺考考试题目侧重于试题的内涵与外延,增加了逻辑思考类型的题目,出现了考察学生的推理、类比能力的数学题;以及考察“科技感”的创作题,比如要求考生根据想象画出一件衣服在失重条件下的状态,“想象人类已在月球上建立栖息地,你在其中生活状态以及会发生的情节”等,文化修养要求提高。且今年教育部对艺考发文要求:
1对于一部分省份的艺术生的文化分,由去年的二本线的65%,提高到了70%。对于部分文化成绩差的学生,靠突击艺术上大学的路子给了致命的打击。
2减少校考数量,有独立资格的招生院校,最多外设考点不能超过5个。极大地减少了艺考生暗箱操作的空间。
3提升了省级统考的含金量。大部分招生院校不得不承认省级统考成绩。公众明显感觉到,国内各种艺考的标准和难度增加了。一方面,各艺术院校艺考对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有显著提升,艺考生不再享有“超低分录取”的“特权”;另一方面,对艺考专业课的考察也不再局限于所谓的“专业”本身,体现了越来越综合的要求。
4从2020年开始艺术特长自主招生取消。对艺考的要求变严苛了,反映出高校对艺术生培养的认知回到了正确轨道:艺考是为国家培养艺术专业素养过硬的人才,而不是所谓的捷径、敲门砖。
近几年,在高中高二后半年开始一个班的在校生明显减少,教室空啦啦的。老师教的都没有劲。成绩差的学生都去了各种艺术培训机构,让培训机构笑得合不拢嘴,大班学生有的70-80人,一个人艺术学费一万多,文化课学费一万多,而且老师大都是大学毕业生,有的都是专科,三本毕业的。真正的高中老师也只是在星期天去赶一下场子,质量可想而知。
但由于高校文化分要求低,学生家长把它当做试图进名校的“捷径”。当时,有的学生刚上高一,家长就预感到,通过“硬碰硬”的文化成绩去高考战场厮杀,学生胜算不大,于是早早给他们定下了艺考战略,比如报接近“全封闭训练”的美术班、声乐班。因为这些机构声称有高校招办老师背景,甚至说保过班,不过退还学费等等的宣传口号。
在应当好好学习高中综合科目的日子里,班级里已经没了那些艺考生的身影。他们都奔跑在了学习艺术的路上,有的甚至还要到高校找老师去辅导,不惜一切代价。文化课学习都是临阵磨枪、敷衍了事。当然,中间一些学生的确靠着两三年的艺考特训,进了名牌大学的艺术学院。但他们大学四年的学习,逐渐显现出短板——当初靠纯“技术集训”的艺术功底,仿佛是严重缺乏营养的土壤,导致他们在高等学府深造中感到极其吃力。
而到了求职应聘时,相较其他综合学养好的艺术生,也明显缺乏竞争力。但是由于某些单位招聘时只看你出身,只要是双一流大学,你的学科是C-也行,而不是双一流的你就是A+,也没有报名资格。如山西高校招聘,这种懒度的一刀切做法助长了学生不惜一切代价上名校的心态与做法。第一次招聘没有人报名或符合,就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完成计划任务指标为止。真不知制定这种政策的人懂不懂艺术了?
学生凭着侥幸心理躲开文化课要求,挤进了名校,却未能让自己付出多时的努力换得专业上的进益,以及更好的人生发展。这对艺考生个人得不偿失,也浪费了高等艺术教育资源。即使被某些单位招进去也是很难独立的完成艺术方面的教学计划与安排。
打破固有偏见,撕掉艺考生的“专属标签”,提高对他们的准入门槛,扩展培养维度,有助于造就更多创作优秀时代作品的艺术家。如今,“成绩差”已不是艺考生的代名词,对于2019年的艺考生,由于一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说服下,自己文化课成绩不行,统考完还是不停的在老师的带领下,这儿几天校考,哪里几天,不知不觉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了,我真替他们担心了。
对于从小就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义无反顾地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他们的文化课并不差。比如导演系学生拥有出色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校期间就创作出很棒的剧本故事;而有的报考美术系的学生,由于具备浓厚的社会观察意识和人文素养,他们的画作展现了更深刻的人文关怀。音乐类的更是给人们带来无尽的乐趣。
无论从公众认知还是考试方式的革新上,艺考应当拥有和普通高考一样的水准和要求,不应该是躲避文化课考试的“易考”,而要真正成为选拔艺术好苗子的竞技台。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