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音乐厅: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
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巡演项目 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
时 间: 2019.09.18
场 馆: 深圳音乐厅
日期/场次: 2019-09-18 周三 20:00
演出时长: 约100分钟(以现场为准)
入场时间: 以场馆规定为准
演出介绍
一部主题宏大的音乐作品
一部呈现黄土地的音乐史诗
传统民俗与民族交响完美结合
展现陕北精神、凝结陕北文化
组曲介绍
一张张诠释生命图腾的剪纸,一片片连绵起伏的黄褐色群山,一阵阵卷作千雷震地声的黄河斗鼓,一曲曲嘹亮的唢呐朝天歌……
我把音符当画笔,绘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窑洞,献给这片多情的热土。我用乐音作颜色,染一抹高原上永远火红的山丹丹!
山丹丹是陕北的象征,象征着陕北人民勤劳质朴、坚韧不拔、豪爽热情的个性。
它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中华儿女抵抗外辱、抛洒热血、建设家园的历程。
它是文化的凝结,凝结着黄土高原民族多元、文化繁荣、能歌善舞的风土。
指挥简介
肖超,青年指挥家。
上海音乐学院指挥专业硕士。四川音乐学院二胡专业硕士。
现任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四川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室内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天姿国乐】首席指挥、成都现代室内乐团首席指挥、陕西交响乐团客座首席指挥、甘肃交响乐团客座常任指挥、宁夏交响乐团客座常任指挥、香港中乐团特约助理指挥,并且同四川爱乐乐团、成都乐团、河南交响乐团、广西交响乐团、沈阳交响乐团、江西交响乐团、西安交响乐团、山西交响乐团、广东民族乐团、陕西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山西民族乐团等职业乐团以及多所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乐团有着良好而密切的合作。
启蒙于国家一级指挥唐青石学习指挥。后师从著名指挥家阎惠昌教授。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并参加上音与香港演艺学院“校际交流生计划”赴港学习。在2011香港国际中乐指挥大赛中,获得亚军以及最受观众喜爱指挥奖的佳绩。2015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指挥人才培养”计划。2017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项目。
指挥涉及西乐、中乐、合唱,歌剧各领域。近年来在国内及世界各地。演数百场各种类型的音乐会:包括2015年执棒四川交响乐团原创歌剧《鸣凤》首演;执棒甘肃歌剧院原创歌剧《貂蝉》参演第二届中国歌剧节;执棒经典歌剧《江姐》,连演数十场;执棒宁夏交响乐团参演第三届西部交响乐周以及第三届西北音乐节;2016年执棒陕西民族文化艺术团参演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音乐节,以及澳大利亚巡演;执棒【天姿国乐】、俄罗斯安德列耶夫国家民族乐团进行俄罗斯巡演;执棒泰国曼谷交响乐团新春音乐会;执棒甘肃歌剧院原创歌剧《貂蝉》国家大剧院演出;2017年执棒成都现代室内乐团参演新加坡鼎艺室内乐节;再度执棒宁夏交响乐团参演第四届西部交响乐周以及第四届西北音乐节;2018年执棒成都现代室内乐团德国纽伦堡爱乐大厅新春音乐会;执棒原创歌剧《盐神》参演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以及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北京汇演等重要活动。同时作曲编曲大量作品,在世界各地音乐厅上演。
乐团简介
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组建于1950年,隶属于陕西省广播电视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最早的职业民族乐团之一。乐团以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为宗旨,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兼具中国气派、陕西特色的音乐风格,为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乐团始终致力于民族音乐的经典传承和多元创新,先后委约国内知名作曲家创作了《秦韵》《叫板》《丝路长安》《永远的山丹丹》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其中2018年,《永远的山丹丹》荣获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并亮相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主办的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民族乐团”称号,专家们评价这部文化精品力作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历年来,乐团涌现出诸多优秀艺术家,如201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时代楷模”的歌唱家贠恩凤;作曲家孙韶、王建民;竹笛演奏家刘宽忍、马迪、张延武;板胡演奏家吉喆;二胡演奏家余奋扬、金伟等。他们以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近年来,乐团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乐团开展交流与合作,在不断汲取先进经验技术的同时,将独具陕西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传播至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澳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国内外同行及观众的关注及好评。
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在陕西省广播电视局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致力于推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先进的艺术理念,精湛的演奏技术,奋力谱写跨越时代的新篇章,为坚定文化自信贡献独具特色的陕西力量。
序 曲 《信天游》
信天游是黄土高原的山歌,它不仅是记录陕北人民生活的史诗,亦是抒发个人情感的窗口。这里面包含着历史的点滴,凝聚着老百姓的悲欢离合。它也是革命的号角,激励着黄土地上的人们战天斗地、建设家园。作曲家采用《东方红》的曲调素材,用黄钟大吕之声引出了对陕北大地的点点素描。
第一乐章 《壶口斗鼓》
壶口瀑布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四海奔流。在陕北人民的眼里,壶口瀑布却是桀骜难驯的蛟龙,肆虐着两岸的良田,阻遏着来往的行舟。旧时老百姓们用斗鼓的形式发起挑战,用千面锣鼓的声浪与壶口的巨涛相博,以此向肆虐的黄河发出“人定胜天”的怒吼!作曲家在壶口采风时,有感于此,遂以“壶口斗鼓”的民俗形式创作出这浓墨重彩的一章。
第二乐章 《祈雨》
没到过西北不知风沙大,没上过高原不知耕种难。黄土高坡上常年干旱缺水,逼迫着庄稼汉们向天求雨、滋润秧苗,由此也演化岀一种基于民俗崇拜的独特“祈雨文化”。作曲家选取民歌《祈雨调》的素材,用人声与器乐相结合,刻画出一幅神秘又悲壮的求雨场面。
第三乐章 《五彩的窑洞》
窑洞是陕北的民居,依山而建,错落层叠。旧时每到夜晚,窑洞里点燃油这黄土高坡的夜晩。作曲家选用《三十里铺》的民歌故事与曲调,用温婉悠充满憧憬的画面。
第四乐章 《刮大风》
风是陕北高原的特色,是当地老百姓的伙伴。一年四季的大风吹不壑纵横:吹得人以手掩面、不敢睁眼。大风也造就了陕北人的个性,风风火火、坦作曲家选取陕北说书曲牌《刮大风》素材,用极快的速度酣畅淋漓的表现了陕北“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壮观场面。
第五乐章 《赶脚的人》
旧时陕北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贸易全靠驴骡驮运,而牵运牲畜往来各地的脚的”。这些人常年行走在山川沟壑之间,远离家眷和故土,从事着充满危险和艰不幸之后尸骨都无法运回。陕北的信天游当中,有很多与赶脚人相关的歌《泪蛋蛋洒在沙蒿蒿林》两首民歌的素材,生动再现了这份属于赶脚人的悲苦。
第六乐章 《朝天歌》唢呐协奏曲
唢呐是伴随陕北人一生的乐器,是他们不可抗拒的信仰和寄托。从出生到婚个人生阶段都离不开唢呐的烘托与陪伴。它是陕北人的第二母语,流淌是陕北人的精神丰碑,镌刻着每个陕北人的悲欢离合。作曲家对唢呐这件乐器怀有的眷恋与执着,所以她用最炽烈的曲调,赋予了唢呐这首情到极致的《朝天歌》!
尾 声 《永远的山丹丹》
山丹丹是一幅画不完的长卷,是一曲谱不完的音乐。在这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有太多歌曲需要去传唱。我把我的音乐化作一张张明信片,交给喜爱它的人。山丹丹,永远在你的心里绽放……
*该曲目以演出当天为准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