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学家们尤其喜欢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和他的小提琴故事世人皆知。
爱因斯坦说:“如果我不是物理学家,可能会是音乐家。我整天沉浸在音乐之中,把我当生命当作乐章,我生命中大部分欢乐都来自音乐。”
除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先生最爱的就是音乐,而且特别喜欢小提琴。他称之为“最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声音。”
说到钱学森先生和他夫人蒋英,大家早已耳熟能详。
一个是“两弹一星”的科学巨擘,一个是享誉海内外的德国古典艺术歌唱家。
专业如此遥远的两个人又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原来音乐是他们的媒人!
爱因斯坦将小提琴比作他的终身伴侣和欢乐女神,并给自己的小提琴起了个美丽的名字叫Lina。
他每天拉琴,小提琴不仅让他感到身心放松和愉悦,他还乐在其中,不断在各地进行表演,还在德国柏林和美国为慈善募捐演出。他甚至认为,自己演奏的才华可媲美于科学上的成就。
爱因斯坦的父母都爱好音乐,爱因斯坦的母亲波琳是一位具有文化修养的贤慧母亲,她爱好音乐,并是爱因斯坦的音乐启蒙老师,也培养了爱因斯坦对古典音乐和小提琴的兴趣。
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6岁的时候,他父亲开始教他小提琴。他那幼小的心灵就已经进入到幽美的旋律之中。甚至一连几个小时进行反复的、机械的弓法练习和指法练习,他都不厌其烦。
很显然,在爱因斯坦的右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他的父母用音乐开发他的右脑,训练了他的第六感。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是音乐给了我无边的想象力。音乐于培养人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科学家如果缺乏联想与想象力是很难有成功的。”
爱因斯坦与小提琴情愫深厚。
在颠沛流离的生涯中,他总与提琴为伴。不管何处,无论场合,这琴就在身边。即使在严肃严谨的学术会议上,琴盒就在椅子近旁。
每当与好友争论不下去时,爱因斯坦就拿起小提琴忘情地演奏,艾伦费斯特喜欢给爱因斯坦伴奏,两人便天衣无缝地演奏着美妙的音乐。有时候,爱因克斯坦正演奏着忽然就停了,艾伦费斯特就知道他又有更好的想法了。于是,两人便又谈论起来。
卡耐基在畅销书《人性的弱点》中写道:“因为他的快乐很简单,不需要从任何人身上获取,他淡泊金钱名利和礼赞,可是他能够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可以从小提琴上或划船上得到快乐——爱因斯坦的小提琴确实占据了他生命中的重要一环,还有什么能比小提琴更使他感兴趣的呢?”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小提琴
50多年前,青年袁隆平从重庆的大学毕业,要分配到偏远的山村,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到了那里,你是要吃苦的啊!”
袁隆平回答母亲说:“您放心,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有一把小提琴带着,并不能缓解母亲的担忧。但是,母亲知道,有了这把琴,在艰难、孤独的时候,小提琴的乐声会抚慰儿子的焦灼、思念,会带给儿子生活的信心和色彩。
母亲从小让儿子学琴,就是为了当儿子面临困苦的时候,可以有音乐为伴。
而当时他的那支小提琴,是他用人生中第一笔工资买的,27元;而当时他第一个月的工资一共是42元。由此可见他对音乐的热爱!
因为工作性质,几十年里袁隆平的工作地点几乎都是田间地头,而且时常满身泥土,在制种育种阶段,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拉琴便成了奢侈享受。
袁老曾在单位的新年团拜会上,娴熟地用小提琴演奏过《小夜曲》,也曾在一个全国性的大会上公开演奏过李四光的作品《行路难》。
而当很多人提及科学家与艺术的关系时,国外的要说爱因斯坦,国内的要说袁隆平。
小提琴,就这样伴随着这位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伟大的科学家,走过了几十年的光阴。
在艰难困苦时给予他心灵的陪伴和慰藉,在攀登人生巅峰时增添信心和动力。在年轻时因为音乐而更加丰富,在年迈时因为音乐而更加完满。
音乐是钱学森和夫人蒋英的媒人
钱学森先生和蒋英女士有相同的艺术情趣,从小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钱学森不仅会拉小提琴,而且他的夫人蒋英还是着名的声乐教育家。
钱老说“艺术能使心灵变得崇高,音乐让思维变得活跃与广阔”。
特别是钱学森在美国被软禁的日子,是音乐带给他希望,贝多芬、莫扎特、海顿的交响乐,让他与厄运进行抗争。
那时夫人蒋英会把家布置得非常有艺术氛围,家里时常传出笑语歌声,他们在一起弹钢琴,拉小提琴。当钱学森对一个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时,蒋英的歌声总是使他豁然开朗,得到启示。
后来钱学森回忆说,正是蒋英的音乐艺术,丰富了他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避免了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他们感情甚笃,在艺术上,事业上都有共同语言,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情趣,这正像夫妇俩所说的:“这是科学与艺术在爱情上最纯洁的结合。”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