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高音歌唱家张英泉:把音乐的快乐传递给更多人
“是他带领着我们进入音乐圣殿,一起追求音乐的梦想,享受音乐带来的安宁。”9月20日,在中央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张英泉的百日追思会上,由张英泉倾注心血一手打造的首都女子合唱团团员们,深情演唱了他在世时最喜欢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山楂树》《满天的花满天的云》《往日时光》等作品,追忆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6月21日,张英泉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73 岁。
作为中央歌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张英泉自幼喜爱音乐。他曾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王大春,在歌剧《第一百个新娘》中扮演库尔班,在歌剧《图兰多》《茶花女》《卡门》等多部中外歌剧中扮演主角及重要角色,是享誉国内外的“北京四兄弟”演唱组的第二男高音。他创办了首都女子合唱团,担任民进乐海合唱团指挥和声乐指导。张英泉的音色抒情、优美、富于表现力,是一位有着丰富演唱经验和舞台表演经验的歌唱家。
73载的时光浓缩在张英泉的手中,被他赋予了旋律和温度。而那些音乐曾带给他的快乐,他又毫无保留地传递了出去。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酷爱”,是张英泉谈起音乐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张英泉看来,歌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能够让人从中感受到心灵的满足和平静。
儿时,张英泉常随父母去戏院听戏,那些故事在音乐的律动中起伏,触动了少年的心。在家人的支持下,张英泉接受了良好的音乐启蒙教育,高中时顺利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学习声乐。在音乐学院毕业音乐会上,因领唱表演出色,张英泉被前来选人的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选中,脱去了校服,穿上了军装,成为了一名军人。1976 年从军队复员后,张英泉考入中央歌剧院,正式成为一名歌剧演员。在从业的 30 余年里,他用丰沛的感情和富有感染力的音色塑造了王大春、库尔班、三大臣庞等多个歌剧角色,成为观众们难以忘怀的经典。
20世纪 90 年代,因业务能力出色,在领导的建议下,张英泉与歌剧院好友钟鸣达等人一起创办了中央歌剧院男声四重唱“北京四兄弟”演唱组,担任第二男高音。在演唱组里,张英泉充分展现他能演、能唱、能写的艺术天赋,把观众喜闻乐见的歌曲编写成四重唱作品,以雅俗共赏、别具一格的演唱风格,活跃在中外舞台上。在队友兼好友的钟鸣达眼里,张英泉认真对待每一次排练,用对音乐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和高度的责任心,积极推动四兄弟演唱组走上不同舞台、尝试多种曲目,让演唱组有了良好的成绩。 2000 年,“北京四兄弟”演唱组获得全国最受观众喜爱歌手组合金奖,风靡一时,巡演时受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听众的喜爱。
2003 年,张英泉在中国人民银行营管部女子合唱小队的基础上, 正式建立起首都女子合唱团,并带领这个由音乐爱好者组成的业余合唱团,踏上音乐之旅。来自各行各业团员,经过张英泉的训练和指挥,已经多次登上国内外舞台。尽管工作辛苦,但张英泉乐此不疲,20多年来指挥教导不取分文,老团员赵清表示,永远难以忘怀老师对音乐的那份纯粹的热爱。
2015 年,张英泉又受邀担任民进乐海合唱团声乐指挥,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将这个处于低谷的合唱团拉回正途,还帮每一位团员调整好了自己的声部。在随后的多项全国大赛上,合唱团屡获大奖,并成功举办了两场专场音乐会。
尽管因疫情阻隔,今年的排练不能如期举行,但张英泉依然关心着首女合唱团的欧洲演出,“北京四兄弟”合唱组仍准备着重聚,民进乐海合唱团的团员们还盼望着和张英泉一起排练《黄河大合唱》。但这一次,从不迟到的张英泉却失了约。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离开了他热爱的音乐世界。
只要音乐还在,他就从未离开
“父亲的肉体虽已与泥土融为一体,而他的灵魂与精神却一直与我们同在。”在追思会上,张英泉的女儿、国家大剧院歌剧导演张安琪坚信,只要父亲的音乐还在,他就不会离开。
在张安琪的记忆里,父亲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们都非常严格。“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张英泉为人处世的原则。即便在病重时,他还不忘嘱咐女儿要低调做人,尊重乐届同行,常怀感恩之心。
5月30日,由张安琪独立执导的第一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国家大剧院开演,彼时已经病重在床的张英泉,没能看到他一直倾心培养的女儿的第一部作品,颇为遗憾。可张安琪却在父亲去世后真正读懂了他,她在父亲的作品里看到了那个和父亲无比相似的自己,风风火火,又敏感细腻。“父亲走了,但他的精神将一直陪伴我、鼓励我。”张安琪相信,自己本来就是父亲艺术生命的一种延续。
除了家人,张英泉离开前最挂念的就是自己合唱团的学生们。如今,首都女子合唱团享誉京城,正处于事业的繁荣期,可主心骨张英泉却已不在。为了父亲的心愿,张安琪接下了首都女子合唱团的义务指导工作,继续带领合唱团,传承父亲的音乐公益事业。
女儿执导的歌剧还在国家大剧院不断上演,首都女子合唱团的歌声还将继续响起,张英泉所感受到的音乐快乐,还不断地传递着。也许,他从未离开。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