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英国代表作曲家之迈克尔·蒂皮特
迈克尔·蒂皮特(Michael Tippett,1910~1998)是20世纪英国代表作曲家之一。
像布里顿一样,蒂皮特也不采纳同时期国外出现的那些过分强调理性结构和表现机械文明的新的创作手法,而是坚持音乐表现人的感情,关注社会问题重视音乐与听众的交流。
蒂皮特生于伦敦,1923年人皇家音乐学院学习,1928年毕业。1930年举行个人音乐会后,发现作曲技术还有缺陷,又随莫里斯(Reginald Morris)学习两年。后在伦敦莫莱学院任教及指挥乐队。
他不像布里顿早年即显露音乐才华,而是大器晚成,依靠勤奋直到34岁写了充满活力的《双弦乐队协奏曲》(1939,1940年首演),创作才能才得到承认。
▲迈克尔·蒂皮特(又名迈克尔·肯普·蒂皮特爵士,1905年1月2日-1998年1月8
法西斯在欧洲的兴起,使许多知识分子很容易接受左翼观点,同情共产主义。大战开始,蒂皮特即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于1940年参加英国反战组织。1942年因拒绝应征入伍被监禁三个月。
蒂皮特最著名的作品是清唱剧《我们时代的孩子》,讲述的是:
1938年,波兰一位17岁的犹太少年,因抗议纳粹对他父母的迫害,行刺德国一名低级外交官员,结果遭到纳粹的疯狂报复,对犹太人实行野蛮屠杀。
作品手法简捷,使用了精致的复调在关键时刻响起了英国一般听众都很熟悉的黑人灵歌,就像巴赫在他的受难乐中使用路德的圣咏一样。
1944年演出,它的悲剧性效果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成为英国本世纪最重要的合唱作品之一。
蒂皮特的第一部歌剧《仲夏的婚礼》,前后共化了六年时间写成,也是作曲家自撰脚本,描写一对青年恋人不同的追求,直到他们真正互相了解了,婚礼才得以举行。音乐充满了抒情性,是对青春和生命的赞颂。
▲《仲夏的婚礼》
后来,他的音乐风格有了很大变化,变得更为复杂。
在《第二交响曲》中探索了由几个相关调性重叠所建立起来的非自然音和声。特别是第二部歌剧《普里阿摩斯国王》,在很多方面与《仲夏的婚礼》相反:声乐的风格不是抒情性的,而是朗诵般的;和声不那么悦耳,有着很多不协和的音响;乐队强调管乐,而不是弦乐,等等。
尽管如此,蒂皮特的有些特点是贯穿始终的:
(1)注重社会性重大题材,有反战、有涉及种族和兄弟情谊、有反映对自由、友爱和胜利的渴求;
(2)体裁以歌剧交响乐和清唱剧等规模宏大的为主;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
(3)创作风格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伊丽莎白牧歌、16~17世纪特别是普塞尔的羽管键琴音乐,黑人灵歌,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和兴德米特等;
(4)经常采用扩展的、带有大跳音程的、不对称的旋律线条,显得生气勃勃,很有表现力;
(5)节奏和织体复杂,不协和的复调给人印象深刻;
(6)和声虽有调性功能,但频繁出现四度叠置和小二度音程,以增加色彩或表现紧张的戏剧性效果;
(7)结构总是传统的;
(8)他还喜欢引用黑人音乐,特别是布鲁斯,从而形成他独特的创作个性。
▲本杰明·布里顿(1913.11.22-1976.12.4)
布里顿去世后,他成为英国音乐界首屈一指的人物。他的重要作品除已提及的4部交响曲及4部歌剧外,还有《乐队协奏曲》(1963)清唱剧《圣奥古斯丁的显圣》(1966)等。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