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渤海走廊》:植根民族民间音乐 绽放时代绚丽花朵
“柽柳红、芦花白,风吹花絮来;越过山、飘过海,彩云满天开”……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了一首3拍子女声小合唱的歌曲小样,时长也就是1分多钟,但是印象极为深刻:好听!节奏明快而灵动,旋律优美而深情,入耳入心但又不落俗套。震惊之余方知这是大型音乐剧《渤海走廊》主题歌之一的《痴情永不改》。
《渤海走廊》是昌邑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出品的原创大型音乐剧,也是潍坊地区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可以说开创了潍坊文化艺术史上音乐剧之先河。如何讲好渤海走廊的故事,用什么艺术表现形式诠释渤海走廊的故事,我认为昌邑方面选择用音乐剧的形式来表现无疑是大胆而明智之举。
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通过歌唱、舞蹈、表演、对白艺术手法相结合来展示故事剧情及人物思想情感的一种综合舞台艺术形式。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既能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展现故事情节,又能满足当今时代不同层次观众的欣赏需求。
《渤海走廊》两个小时的演出可以用“跌宕起伏、节奏紧凑、张弛有度、渐入佳境”来形容。精良的制作、绚丽的布景、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充分展示了编剧、导演于克老师深厚扎实的驾驭能力。该剧的音乐设计创作者是我市久负盛名的作曲家杨祖光老师,他曾有二十多部作品获国家级大奖,曾为一部大型歌剧、一部电视剧、两部电影、两部大型音乐剧担纲作曲工作,在驾驭大型作品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杨祖光老师在这部剧的音乐设计上可以说卯足了劲儿、下足了功夫,整部剧的音乐气质和创作手法,借鉴了西方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创作模式,注重音乐的歌唱性、抒情性、戏剧性、收放开阖等特点,旋律时而恢弘磅礴,时而绵延婉转,极具戏剧性和表现张力,将全剧的核心音乐动机逐一呈现,让观众从开头便对全剧的音乐风貌和特征有了直观清晰的了解。全剧总时长为110分钟,其中音乐占了84分钟,共有43个唱段,所有唱段加起来也达45分钟。在合唱部分创作加大了四声部和声的写作,声部之间纵横交错、穿插对比、上下呼应,形成你繁我简、你简我繁、你进我出、此起彼伏的交织效果,产生出丰富复杂而又彼此融洽的和声对位关系。有力地烘托了故事情节的氛围,充分展示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彰显出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从音乐主题形象上来说,女性角色采用了《沂蒙山小调》和昌邑民歌及吕剧的音乐素材,男性角色(正面人物)则采用了《山东柳琴》的素材进行创作。把民族民间音乐的基因植根于这部现代音乐剧中,使得音乐的整体灵魂得到巨大提升,熟悉的音乐动机极易与观众产生共鸣,虽然音乐剧唱段一般是用“流行唱法”,但是这部剧根据剧情和人物形象需要,大部分唱段则采用了“民美”相结合的演唱方法。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众多表现形式为剧情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痴情永不改》优美灵动、回味绵长;《火烧云天外》震撼人心、荡气回肠;《心为情乱》婉转深情、缠绵悱恻;《渤海走廊一路向前》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另外还有《壮行歌》《马不离战鞍》等,每一个唱段都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即可独立成篇又能服务剧情。此外,本剧的音乐设计还充分借鉴了西洋歌剧“宣叙调”的创作手法,为每个人物的形象塑造和角色交流起到了很好的融合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采样技术的成熟,使得MIDI制作越来越接近于真实乐队的效果,在配乐和伴奏的制作方面,杨祖光老师采用了管弦乐队的编配手法,无论是乐器演奏的真实度和声场控制方面都做出了大胆探索,得到了很好的交响乐队的演奏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所有演员,除男一号外,全由昌邑本地的音乐老师、学生和文艺爱好者等人员构成,都没有演出经验,可以说是“零基础”,但经过半年多的打磨雕琢,无论是唱、念、做、打几乎无法分辨专业或者业余。我曾亲眼见到杨祖光老师在录音棚里一字一句地纠正演员的吐字发音,能有今天这样的演出效果,足见他们对这部作品所下的功夫了。
总之,在这部剧中,杨祖光老师没有刻意去追求新、奇、特的音乐创作手法,而是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从中汲取营养和灵感,催生出既有历史渊源又有时代特质的美丽花朵,从而使整部剧的音乐既主题突出,又形象鲜明;既朗朗上口,又动人心弦。那些优美动听的旋律,似能过耳不忘、铭刻于心,看完演出仍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最后,衷心地祝贺《渤海走廊》的成功演出,也祝贺于克、杨祖光两位老师的成功探索与创造,祝贺每一位演员的精彩演绎!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剧在潍坊文化艺术发展中将具有里程碑意义,是音乐剧的起点,也是经典。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