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点亮外国青年音乐人的中国“交响梦”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汉语是我前几个月才刚刚知道的。这句话太棒了!‘星星’是我的名字,我觉得自己的一半已经是中国人了!”
28岁的亚美尼亚籍音乐人阿斯特丽德·波戈相,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叫马星星。为跟随中国的高手学习小提琴,她16岁就来到中国,从求学到工作,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实现了她的“交响梦”。
从小喜爱花木兰的故事和成龙的电影,马星星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给了中国上海,而今她已是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助理。
每当遇到陌生人,马星星会这样介绍自己:“我姓马,名叫星星,是天上的星星,不是动物园里的猩猩。”她的语速不紧不慢、略带风趣。在上海的外国青年中,中文流利的马星星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通”。
2009年,马星星从家乡亚美尼亚到中国来学习小提琴。据她回忆,母亲也有些不舍,但依然支持女儿,毕竟遥远的中国,对星星来说,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神奇之地”。
“那时上海街头能说流利英语的人还不多,而我自己也只掌握了‘高中毕业水平’的英语。就这样来到上海,要与人沟通还有一些困难,所以下定决心要学好中文。”她回忆道。
让星星觉得特别温暖的是,从16岁到28岁,她一路走来,都在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交响乐团周边的音乐街区生活,尽管初到上海时语言还不太通,但她行走在复兴中路、汾阳路等街道上,总能见到面带微笑的环卫工人、热情的便利店售货员,他们总是给予这个亚美尼亚女孩各种支持。
“天雨路滑,注意保暖!”“慢慢走,穿高跟鞋小心!”这是星星学琴之余,在上海街头巷尾收获的温暖。
“那些叔叔阿姨,每天的生活很单纯。他们除了为街面保洁,还聚在一起聊天、大笑。看到他们的笑脸,我就觉得这座城市真的很温暖。大家都是这么简简单单,要过好每一天。”星星说。
从求学到工作,星星开朗的性格,对她快速掌握中文会话技巧和提升琴艺都有帮助,她花了几年时间迅速提高中文水平,同时她的演奏水平和社交能力,也获得了专业团体的认可。
2017年,就在星星获得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准备学成回国时,中国针对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的政策有了新突破。这年1月,中国多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符合条件的外国留学生和境外高校外籍毕业生可申办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和外国人就业证。
星星说,在过去,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校毕业后,一般要先回到自己的国家,有了工作经历后,才能再到中国就业,而就在那一年,对符合条件的外国留学生直接留在中国就业,有了新政策。“这太合适我了,我就想这是多么好的安排,我要留下来!”她感慨道。
获聘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助理后,星星发挥个人特长,在各类国际文化交流中崭露头角。“可以说在乐团,她非常特殊、非常闪亮。”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星星非常热爱中国文化,也喜爱中国美食。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生活的国际青年,她运用自己跨文化的优势为乐团工作。她还关心中国的发展,参与很多公益活动,奉献自己的爱心。我们都觉得她是上海人,太亲切了。”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当时正在度假的星星热切期盼回到中国。2020年秋,她经过长途旅行和严格的防疫隔离后回到上海,与乐团的伙伴们重逢。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特别在疫情肆虐时,星星觉得自己所从事的中外交响乐文化交流工作变得更有意义。无论是线上直播,还是室内或室外演出,她对自己负责的业务项目倾尽全力,精心策划、踏实跟进。
今年夏季,恰逢新旧两个音乐季的交替,星星依然忙碌。比如,为上海夏季音乐节张罗幕后工作;又比如,为正在举行的第三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筹备线上直播等环节。
在上海交响乐团,除了马星星,还有来自俄罗斯、意大利、韩国、美国的10多名外国青年音乐人,他们与中国青年乐手一起互学互鉴,既收获友谊,也共同成长,实现了彼此的青春“交响梦”。在中国一些城市,不少乐团近年来也开始聘请外籍青年演奏员。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