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交响合唱《湘江之战》创作研讨会日前在广西南宁召开
大型交响合唱《湘江之战》展现“长征精神”作品以湘江战役的重大历史事件,推动整个交响合唱的铺展,通过艺术创作,使伟大的长征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大型交响合唱《湘江之战》演出现场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艺术创作中心创作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的大型交响合唱《湘江之战》,日前在广西南宁召开了创作研讨会。选材湘江战役的《湘江之战》以交响合唱为载体,回溯了人民军队铁血突围、强渡湘江的革命征程,展现了红军长征过广西的光辉历史,再现了中国革命英雄史诗的重要篇章,歌颂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大型交响合唱《湘江之战》以1934年冬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为背景,以“抢渡湘江的生命通道,打破敌人封锁”为主线,铺展那段血与火的“英雄史诗”,展示“气壮山河的长征精神”。作品分别由男女声独唱、对唱、齐唱、合唱共11首歌曲组成。其中如《江鸥》《鏖战》《湘江渡》《谁能挡我红军》《红军和穷人是一家》《天上星星伴月亮》等,既有通过对桂北流传的民谣“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莫食湘江鱼”所反映的那场战役的惨烈和悲壮,也有对军民鱼水情、红色血脉传承的礼赞。作品以湘江战役的重大历史事件,推动整个交响合唱的铺展,通过艺术创作,使伟大的长征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品注重历史感与现实感的关照,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词作者张名河介绍,歌词在表现上特别注意向民歌学习,很接地气,做到语言亲切、易懂,想象新奇,寓意丰满,唱出“红军长征的精神气质”,也唱出“新时代新长征的气息和气象”。
“在音乐方面,作品在桂北民谣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特色鲜明的音乐主题贯穿全曲,既具有独特气质,又增强了整曲的结构力。”曲作者傅滔介绍,作品采用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的演唱形式,艺术再现了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战役历程。在具体演唱段落,如“红军和穷人是一家”“天上星星伴月亮”中融入了壮、瑶、苗等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并采用对歌等典型的民歌演绎手法表现军民鱼水情的光荣传统;在特定的段落,尝试一些新的配器与和声手法,力求守正创新。
在刻画表达宏大叙事和呈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刻方面,交响合唱有着独特优势。其庞大音乐结构能够有效地反映中国人民现实生活的壮阔景象和人们的复杂情感体验。从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起,中国音乐家对这一体裁情有独钟,创作了诸如《长征组歌》《祖国颂》等一大批革命战争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开辟了一条交响合唱中国化的艺术创作道路。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馆员韦玺认为,《湘江之战》在继承此前交响合唱作品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作单位集体组织、集体创作的模式,紧紧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采风调研活动,收集了一批珍贵的历史史料和人物故事。在创作过程中,重视进行团队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作品融入了艺术团队的整体风格,创作上实现了艺术思维模式、民族化创作等几个方向上的创新突破。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建党百年之际,通过交响合唱《湘江之战》展现长征以及长征精神,回溯这段还不太久远的历史,听众在体验中更能理解革命理想信念,深刻领悟追寻理想、守卫和平、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意义。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