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沪剧《陈毅在上海》首演 突破小腔小调演绎大情怀
“百万雄师过大江,雄赳赳,气昂昂……”知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孙徐春饰演的陈毅市长乘坐着吉普车一开嗓,就赢得台下雷鸣般的掌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陈毅同志诞辰120周年,原创大型沪剧《陈毅在上海》于近日在上海大剧院进行首演。
这是孙徐春阔别沪剧舞台近10年后首次亮相,也是沪剧舞台上的“金童玉女”——孙徐春与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的再度合作。虽然多年未同台,他们的默契却依旧“在线”。首演当晚,两个小时的演出,剧场里掌声不断,沪剧迷大呼过瘾。
沪剧《陈毅在上海》由汪天云、蒋东敏担任编剧,胡雪桦执导,集结了王明达、王明道、王珊妹、徐伯涛、茅善玉、洪立勇、钱思剑、朱俭、吉燕萍、程臻等老中青沪剧名家、新秀,“王派”“解派”“邵派”等重量级沪剧流派名家倾情演绎。该剧讲述了陈毅市长在上海解放一年间,为上海解放、城市建设、人民幸福做出的伟大功勋。
唱腔好听、音乐动人是观众对《陈毅在上海》的一致评价。这一好评来之不易。为了塑造好陈毅这一角色,孙徐春从一年前就开始做准备了。他阅读了大量史料,到北京拜访了陈毅长子陈昊苏,还特意学习了四川话。
为了做到神形兼备,孙徐春把陈毅的照片贴在排练厅的墙上,在排练中时刻捕捉其神态。孙徐春还与造型设计糜惠良先后做了3次造型。“每做一次造型就要花上两到三个小时,不仅要剃去额上的头发,耳朵、鼻子、嘴唇也都要用特型妆胶水塑型。”孙徐春说,“一个角色要演好,就必须做到形似、神似和情似。”
40多年的舞台经验,为孙徐春塑造好这一角色积累了足够的底气。舞台上,他把陈毅豪爽、耿直的性格和气壮山河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刻画得入木三分,醇厚的唱腔更是打动人心。
演出过后,有一位观众写下观后感:“孙徐春的表演太传神了!陈毅市长的故事我看过电影,没想到这些熟悉的故事呈现在沪剧舞台上,能如此感人。”
融入话剧、音乐剧、电影等多元化手段也使得沪剧《陈毅在上海》让观众耳目一新。“陈毅是一个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市长。”导演胡雪桦说,这是《陈毅在上海》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该剧也表现了上海解放后新旧社会的冲突矛盾、那个时代人的风貌与精神世界。为了更为丰满地呈现剧情,《陈毅在上海》主创在尊重史实和剧种特色的基础上,尝试多元手段融合表现。舞蹈编导黄豆豆则根据剧情的发展,增加了大量舞蹈编排,还邀请上海青年舞蹈团加盟,让剧情有节奏地层层推进。
“整个剧目的呈现过程,我们都追求一个‘真’字。”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陈毅在上海》剧本创作历时一年多,数易其稿,经过历史、党史方面的专业认证,陈毅家属也对剧本亲自授权,保证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
这里的真,不仅表现在故事内容上。在音乐上,作曲配器朱立熹根据陈毅、张茜、毛人凤、资本家、工人等人物的特点,创作了具有人物个性标签的主题音乐。唱腔设计舒悦根据“陈毅市长是个豪情澎湃的人,但他又是个儒将”的人物个性,在“王派”的基础上融入了京剧、越剧、锡剧的流派特色,还加入了“阳当”“长腔长板”“太子哭坟调”等沪剧曲调,让人物形象更立体。此外,剧中汇集了沪剧“王派”“邵派”“解派”“杨派”“袁派”“春派”的唱腔,舒悦根据每个演员的特点量身定制唱腔,在把流派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让每一个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极具辨识度。幻维数码根据剧情特色,制作了丰富的大屏幕视频内容,南京路、外滩、银行博物馆、外白渡桥、交响音乐厅等剧中重要场景一一呈现,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观剧感受。服装设计李锐丁则根据时代真实背景设计了多样的服装和造型,让其既符合历史又有鲜明的人物个性,提升了剧目的观赏性。
摆脱沪剧“小腔小调”的格局限制,上海沪剧院从沪剧《邓世昌》《敦煌女儿》《一号机密》等原创力作开始,已逐渐走出“大海、大漠、大情怀”的新路,《陈毅在上海》再一次演绎大情怀。
“我们要用传统与创新兼备的‘上海声音’,向这位为解放和建设上海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市长致敬,为沪剧再打磨一部压箱经典红色力作。”茅善玉说。演出尾声,该剧全体演员向大屏幕上陈毅铜像深情敬礼,现场不禁响起持续不断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这部舞台作品的肯定,更表达了上海人民对陈毅市长的崇高敬意。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