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最为成功的大型音乐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而另一部在二战中广为流传的大型音乐作品当属肖斯塔柯维奇的“第七”,也就是《列宁格勒交响乐》。
据2005年俄罗斯报纸报道,战争期间一架飞机在恶劣的天气中飞行,驾驶员问领航员:飞机里坐的是什么人?领航员回答:没什么人,是肖斯塔柯维奇的4本乐谱,指挥部命令必须按时送到……在德国法西斯宣布要占领列宁格勒的那一天,列宁格勒举行了隆重集会,演出肖斯塔柯维奇的第七交响乐,用音乐回答敌人,表示战胜法西斯的坚强决心。从而这部交响乐被称为《列宁格勒交响乐》,英美等国和一些著名指挥家争相演出。音乐会节目单的封面上印着肖斯塔柯维奇头戴战时头盔的照片。
柴科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至今长演不衰。这部以拿破仑兵败莫斯科为背景的交响序曲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1830年,怀揣一瓶祖国泥土的肖邦先后来到维也纳和巴黎。同年11月华沙爆发了革命,热血沸腾的肖邦无法回去,于是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怀念祖国赞颂革命的不朽名作《d小调练习曲》,也就是后来大家公认的《革命练习曲》。贝多芬的交响乐产生于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在波恩学过哲学的贝多芬关注人类的命运和斗争,关注自由、平等、博爱,他的作品发出了革命斗争的号召,充满了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不可摧毁的乐观精神,他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他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宣部召开交响乐创作会议,委约创作反映抗日战争胜利的交响乐作品,号召作曲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各地纷纷响应,产生了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好作品。我也根据电影《地道战》的音乐创作了交响组曲《地道战的故事》。改革开放以来,老中青三代作曲家满腔热情从事交响乐创作,朱践耳、杜鸣心、王西麟、郭祖荣已写出多部交响乐,叶小纲、郭文景、关峡、唐建平、张千一等中年作曲家十分勤奋,青年作曲家也跃跃欲试。仅第一届“金钟奖”交响乐评奖就报来121部作品,6部作品获金银铜奖。刘湲作曲的民族音调鲜明的《土楼回响》获得金奖。鲍元恺的《中国民歌组曲》、赵季平的《乔家大院组曲》也都多次演出并获得好评。2008年,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和近期由中国交响音乐季艺术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交响音乐季都大量地演出了中国作品,其中不乏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好的作品必将与时代碰撞出灿烂的火花,留下深刻的印记。
创作需要两个“吃透”。一是“吃透”作品的主题思想,二是“吃透”作品的艺术风格。作品能否成功,后者显得更为重要。要对作品的内容深入挖掘,作出典型的概括,瞄准切入点。
古人庄子说:思之最妙,莫过于飞。问题是往哪里飞,往哪个方向飞。
报载,北京交响乐团在海拔几千米的昆仑山举办了昆仑山音乐会,令人感动!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交响乐是世界文化之瑰宝,是优秀音乐之硕果,是音乐人之所爱,是人民之所需。吸收世界交响乐的优秀成果,走出中国交响乐的创作道路,迎接中国交响乐的新辉煌,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人民音乐为人民!
(本文为傅庚辰2010年9月2日在“中国交响乐·杭州论坛”上的演讲文稿)
(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