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不可能像工科的产品那样具有某种具体的功用,它看不见、摸不着,讲究得是‘润物细无声’。我认为音乐课教学,就是要让好的音乐作品影响到人们的内心感受,作用于人的心灵。让音乐来打动人的心弦。”谈到音乐课的教学心得,校级教学效果二等奖获得者赵冬梅如是说。
音乐也可以很形象
赵冬梅2003年从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来我校艺术教育中心工作,担任了交响乐鉴赏、音乐鉴赏等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承担一些演出、音乐会策划与编排的任务。2006年,学校第一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入校,给学生上钢琴专业课也成了赵冬梅最为快乐的时光。
“音乐课和其他课程不同,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采用不同的授课模式。”赵冬梅说。比如,对于音乐专业的课程我们采用小班授课,“一对二”的授课模式——即一个老师,给两个学生上两堂课。这样的小课堂氛围好,方便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也有利于同学们取长补短、掌握专业技能;而讲授全校范围内开设的音乐鉴赏课,由于很多选修音乐鉴赏课的同学们并没有音乐基础,对音乐理解起来有困难,赵冬梅则采用了鉴赏为主,专业演奏为辅的授课方法,重在培养同学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而非演奏能力。
无论是给音乐表演班的同学授课,还是给没有专业基础的同学上鉴赏课,在具体讲授上,赵冬梅老师都坚持着自己的特色。在她看来,尽管有的音乐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但艺术是相通的,音乐(器乐)完全可以形象起来。赵冬梅老师喜欢在上课时选择与音乐作品同时期的画作给同学们欣赏。德彪西的演奏和声色彩玄妙,听起来虚无飘缈,同学们在理解起来有困难,但是看到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之后,同学们就会比较容易得理解什么是印象派;器乐《黄河协奏曲》是由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来的,很多同学对器乐《黄河协奏曲》并不熟悉,这时赵冬梅老师就会先让同学们听一下《黄河大合唱》,再带领同学们走进器乐的世界。
“音乐是抽象的东西,但是有时候由视觉再到听觉就会很直观;器乐作品往往是声乐的提炼和升华,对器乐不了解的同学,如果先听一下声乐作品,等感情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再去欣赏‘此时无词胜有词’的器乐作品,效果就会好很多。”赵冬梅说。
它提升了学生们的素质和修养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赵冬梅老师注重利用音乐提高学生们的素质和修养。
不论是给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上课,还是上公选课,赵老师都特别注重对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的讲解。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但是,贝多分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当中,贝多芬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贝多芬没有放弃自己,最终自己救了自己。所以同学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像贝多芬那样坚守。”赵冬梅老师尤其喜欢介绍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大家们的成长故事。她认为,这些故事既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解读音乐家的作品,又对他们的身心成长颇有裨益。
赵冬梅经常组织同学们欣赏音乐会。同一首曲目,在课堂上演奏是一种感觉,在现场音乐会聆听又将是另外一种感觉。“看着名家在舞台上演出,感受着不同的演奏者的艺术风格,同学们可以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现场音乐会也是对一个人的音乐素养的考验,在音乐会现场,要保持绝对安静,这是对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尊重。”赵冬梅说。
采访最后,赵冬梅老师告诉记者,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作用于人们的精神,打动着人们的心弦。作为一名音乐老师,不仅要教会同学们如何选择音乐、欣赏音乐、演奏音乐,还要教会他们从音乐中汲取力量,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青岛科技大学报记者 卢新亮)
钢琴(piano forte或forte piano),简称piano,是一种键盘乐器,用键拉...